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1036个夜晚:别了,天宫二号
别了,天宫二号 ——写在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1036个夜晚
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回忆起与天宫二号的最后道别,可能还会从这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动作讲起。
7月16日17时16分,38岁的工程师金山端坐在北京航天城的一把转椅上,微微抬起右手食指按下鼠标左键,一条“断电”指令就此发出,经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送到距离地球400公里之外的太空。在那里,天宫二号“肚子”里10余件载荷、设备接到指令,陆续熄灭工作指示灯,静待归途。
3天后,也就是7月19日的晚上,人们迎来了天宫二号“回家”的消息。这个被称作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空间实验室,再一次穿过大气层,感受地球温度,回到了久违的人类家园。
从这天起,坐落于北京航天城邓庄南路9号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有效载荷运控大厅监控大屏上的“天宫二号飞行圈数”,将定格在“16209圈”——这是天宫二号围绕地球飞行的最终圈数。
位于大屏中间的“天宫二号器上时”,则更为精确:1036天22小时——这是天宫二号整个生命周期,也记录着金山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天宫二号任务团队千余天来的相伴,“陪了近3年的天宫二号,终于要说再见了!”
当30岁的青春“撞上”大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对金山及其团队来说,7月16日,就称得上天宫二号空间应用任务使命结束的日子。这之后的3天,尽管这个重达8.6吨的“大家伙”还在太空遨游,但已不再进行任何实验或产生任何数据。
它只是绕着地球一圈又一圈,做着“降轨运动”,直到最后一天降到70公里的高度,然后径直“冲”向大气层。这期间,金山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天宫二号的归来。
3年前,当29岁的李轩博士毕业,来到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担任工程师时,也经历了一场等待。只不过,他那时所要等待的,是天宫二号的出发。
2016年9月15日,恰逢中秋佳节,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刚刚参加工作的李轩,却没有任何加班的不适,他有的只是“激动”“兴奋”。这一晚,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他一早就来到天宫二号有效载荷运控大厅,观看从前方传回的实时画面。随着一声巨响,火焰从塔架两侧喷出,长征火箭“驮”着天宫二号腾空而起!事后,中青报旗下来点科学公众号以《今晚,你比月亮还要亮》为题报道了那一晚的情景。
1036天的太空之旅就此拉开帷幕。1个月后,天宫二号等到来自祖国的亲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如约而至;7个月后,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向太空和天宫二号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加油”……
但从天宫二号升空那一刻起,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天宫二号任务团队,就已无暇期待这些。
“天宫二号‘肚子’里那么多高精尖科学实验载荷设备,上天之后还能不能用,用得怎么样?”这才是北京航天城那栋负责空间应用系统的大楼最关心的事。
金山及其所在的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就是这栋大楼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大脑”。过去3年,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时刻盯着几百公里外太空的天宫二号,尤其是它携带入轨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
也因此,他们被称作中国太空实验大管家。金山具体所在的运管组,更是其中的一线冲锋队,需要365天在现场值守,节假日也不例外。
天宫二号在天上待了3年,金山就有3个春节在这里值守。临近春节,这个老家河南的汉子,就把老人都接到北京来,陪自己的妻子过节,自己则一头扎到有效载荷运控中心的长期管理室里,去陪天宫二号。
去年除夕,他在中心大院的空地上点了一串鞭炮,手机拍下的视频传到部门工作群,成了同事眼里“那一年最浪漫的事”。
1000多天过去,直到最后一天,天宫二号也未曾出现过重大故障。
而金山,却从35岁变成了38岁,他说,当下最想要的“就是休息”。李轩则从29岁变成了32岁,“从20多岁,到30多岁,尽管只过了3年,却一下子成长了不少。”
绕地球一天相当于传回30部高清电影
对于天宫二号,人们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火箭发射、交会对接、太空加油,以及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入驻,等等。但当这些任务一一完成,留在太空之中的天宫二号还做什么?
做实验和试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