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效能这样提升
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效能这样提升
——浙江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调研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国民 郭子源 李晨阳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实现小额信贷业务全流程网上通办。图为该银行工作人员在后台实时审核办理业务。
浙江省台州市典佳艺日用品公司是一家塑料制品小微企业。台州金融机构主动走访问需企业,给该公司发放信用贷款46.6万美元,用于技术改造。图为典佳艺公司升级后的生产线。
浙江台州市之恩环保(电镀)产业园占地155亩,已建设完成12栋电镀用标准厂房,图为入驻产业园的电镀小微企业。当地的多家金融机构以园区为单位,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问诊。
阅读提示
中小型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也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记者在浙江调研发现,当地在中小型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一是深耕信用环境建设、完善省级金融数据平台,为银企信息不对称“化瘀”,为畅通融资“打地基”;二是改进融资期限安排,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让企业避免“高息过桥”;三是坚持服务基层,差异化问诊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监测”,做到“量体裁衣”。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众多,制造业发达,区域经济外贸依存度高……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一直被视为浙江省的“金字招牌”。
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浙江台州目前已聚集54万家市场主体,相当于每11个台州人中就有1个是企业主;这里的中小银行众多,是全国唯一拥有3家法人城市商业银行的地级市;台州也是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一系列解决“堵点”“痛点”的金融创新也在这里接连推出。
活血——
“环境建设”破解信息不对称
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从短期来看,是指在商业活动可持续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有效降低资金价格。但从长远来看,这涉及一个基础性问题——“增量降价”之所以可行,在于激活了小微企业沉睡的信用信息,金融机构据此才能对企业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疏通信用信息淤堵犹如“舒筋活血”,是金融服务“打地基”的工作。
记者调研发现,针对当前银行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痛点”,祛病的关键是信用环境建设,必须推动信息畅通,进而实现信用识别、信用转化、失信惩戒,让企业敬畏市场、珍惜信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其中,搭建好相关的数据平台是基础。“浙江银保监局已经与省大数据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工商、法院、税务、公安、环保等23个省级部门建立了数据共享对接,并与地市数据对接,由我们牵头推进‘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这属于公益性项目,金融机构将免费使用。”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包祖明说。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信息均具有“信用价值”。为此,浙江银保监局正在组织信贷专家对数据进行全面梳理,从中挑出银行所需要的信息。目前,该平台依托的信息包括3类,公共信用信息、特定信用信息、企业提供信息;正在开发的功能模块有3个,融资供需对接、信用信息共享、授信流程支持。
具体来看,“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分3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实现现有共享数据的查询;第二阶段,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的线上查询、线上办理,将此前不动产抵押“双人复核、双人核押”所需的8天至11天时间缩短至1天;第三阶段,通过该平台实现银行间的相关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每个企业数据的多方对比,达到信息对称。”包祖明说。
据悉,预计到今年年底,“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实现主要功能模块的试运行。
数据基础解决了信用识别问题,那么如何实现信用转化、失信惩戒呢?台州市的做法颇具代表性。该市以“信用立市”为目标,将信用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推进宽严相济的失信惩戒机制,其中,已梳理18项守信“红名单”和36项失信“黑名单”,综合确定失信主体并强化联合惩戒,对失信人采取不开立账户、停止办理授信、停止信用卡授信等措施。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