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千年“盐穴”华丽转身绿色能源中心

2019-03-27 16:27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前往工业区的道路两旁是返青的农田,其中还穿插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管道,有运输天然气的,也有运输盐矿采出的卤

  千年“盐穴”华丽转身绿色能源中心
  ——探访“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国家示范项目”

  前往工业区的道路两旁是返青的农田,其中还穿插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管道,有运输天然气的,也有运输盐矿采出的卤水的。进入到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的园区,庞大的真空制盐工厂和发电厂高高的烟囱占据了整个视野。而这一切都和地下的盐穴紧紧地联系着。

  近日,笔者赶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地探访位于该地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它是国家级试验示范项目,被称为储能领域“前沿中的前沿”。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相当于给电网加了一块巨型“电池”,可以储能也可以发电。由于使用的是空气这一清洁的储能介质,不会产生污染排放,是非常优异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方案。

  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是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在能源生产、输送、储存和使用等各环节大力贯彻节能环保理念。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改变了传统电力“即发即用”的状态,为能源结构转型及传统电网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削峰填谷 空气压缩储能发电大有可为

  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一种大规模储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其原理类似于目前常见的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利用电能将水抽到上库;白天用电高峰时再将水释放发电。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则将上库换成了盐穴,将水换成了空气。

  水可以储能发电,空气也能实现储能发电。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以压缩空气为储能介质实现能量的存储转化。通过这种新型技术,可从电网吸纳用电低谷时的“过剩电能”——电动机驱动多级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至高压并储存至地下盐穴中,完成电能到空气压力势能的转换,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在此过程中,通过换热器回收压缩热,回输的热量储存在储热装置中。

  用电高峰到来之时,释放空气驱动透平膨胀机即可做功发电,将电能回馈至电网,完成空气压力势能到电能的转换。在此过程中,利用储热装置中存储的压缩热加热透平膨胀剂进口空气,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压缩空气储能可以实现电能的大规模清洁储能,大幅改善发电、用电的时空结构,实现电力供需的“削峰填谷”。

  清华大学教授梅生伟介绍说:“目前,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采用非补燃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其设计的能量综合效率为85%,除供电外还包括供暖和供冷。其中电转电的储能效率相对较小,仅为60%,随着技术研发的推进,未来系统的储能效率会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

  梅生伟掰起手指细数了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在容量、寿命、成本和环保上的各种优势。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采用空气作为清洁的储能介质,是无燃烧的纯机械物理储能装置,具有清洁环保的特性。它前期的生产和后期的报废都不会产生排放和污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配置的盐穴储气库容量大,使其单机容量就可以达到数十万千瓦甚至百万千瓦,能够更好地发挥储能作用。此外,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运行寿命长,例如德国亨托夫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自1978年建立至今已运行40余年,且仍在正常运营。金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设计寿命也可达40年以上。

  地下造腔 建设盐穴面临多重技术挑战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项目是“中国创造”有力证明。由于这是国际率先采用非补燃技术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团队没有相关技术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行研发。该项目副总工程师王国华介绍说:“我们走的是与国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创新。”

  当问及使用何种具体技术时,清华大学薛小代博士表示,由于涉及技术机密,他不能做深入介绍,不过可以向外界透露的是,他所在的项目团队已经探索建立了一个拥有百余项专利的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涵盖核心技术环节如高负荷空气压缩机、高效蓄热/换热、大容量稳定储气、宽工况空气透平、高效空气膨胀、大容量空气注采器等。

  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盐金坛总经理管国兴说,在建设地下盐穴储气库方面,大家都没有经验,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很多,其中最大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在无法直接窥探盐穴的情况下完成地下造腔工艺;二是如何消化造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卤水。

  王国华解释说,由于盐穴在上千米深的地下,开采只能通过管道井进行,无法直接窥探其内部真实场景,只能从地面管道和控制机械略知其中一二。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盐穴墙室的形状至关重要。理论和实践证明,将其塑造成“梨形”可以承受更高压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综合利用声纳探测等各种手段,及时了解掌控形状变化状况,引导其向“梨形”拓展。经过10多年探索和实践,中盐金坛掌握了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盐穴造腔工艺,在此基础上,建成三大盐穴天然气储气库群,成绩斐然。”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