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硬仗必须打赢打好
脱贫攻坚,硬仗必须打赢打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脱贫攻坚成就巨大,面临的困难挑战同样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同时,也存在脱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片面追求短期速效等问题——
目前,距离实现中央确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目标的最后期限只有不到两年时间,脱贫攻坚领域仍然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同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片面追求短期速效等问题也影响着脱贫攻坚的质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精准脱贫要坚持现行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大攻坚力度,提高脱贫质量,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脱贫攻坚还存在哪些困难?应该如何破解?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
还有四块“硬骨头”
“脱贫攻坚成就巨大,面临的困难挑战同样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一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规模大,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极大,经过前几轮扶贫开发都没有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三区三州”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贫困发生率8.2%,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2017年的10.7%上升到2018年末的12.5%。
二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两不愁”方面,目前主要问题在于饮水安全,据水利部门初步摸底,还有342万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三保障”方面问题要多一些。据教育部门初步统计,全国还有6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主要发生在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仍有少量贫困群众没有参加医保,还有一些贫困村虽然有了卫生室但没有合格医生。
三是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基础不扎实,片面追求短期速效,部分产品市场销售困难,影响贫困群众增收。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和促进就业跟不上,后续脱贫缺乏支撑。一些地方对返贫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防范措施。
四是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一些地方贯彻精准方略存在偏差,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激发内生动力不够。还有一些地方陈规陋习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脱贫进度和脱贫标准把握不准,急躁情绪与消极拖延兼有,盲目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并存。此外也存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问题,乡村两级“微腐败”不少,资金闲置浪费、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问题仍然存在。
返贫现象不可小视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方面,将用好地方一般性债务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加强村组路、生产路、小型水利设施等工程建设,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方面,2019年将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组织开展。中央统筹,主要是督促各地摸清情况,指导工作,加大支持。省负总责,主要是制定方案,统筹资源,督促指导市县开展工作。市县抓落实,就是以县为单位,逐项对账销号。
另外是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近几年返贫人数总体上逐年下降,2016年返贫60多万人,2017年返贫20多万人,2018年返贫6.8万人。今年要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确保真脱贫。坚持标准,严把退出关,确保脱贫结果真实。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一段时间。三是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开展产销对接,推进消费扶贫,促进就业扶贫,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确保搬迁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脱贫”。四是开展返贫监测。
违法违规必处理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