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城强制垃圾分类 计划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湖北、黑龙江等地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上议程;46城计划明年底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当人们在岁末回望2019年时,“垃圾分类”无疑是年度热词之一。
今年6月,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将全国46个城市带上了强制垃圾分类的“快车道”。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份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
其后两个月,包括北京、广州、杭州、重庆、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悄然提速,将垃圾分类提到了城市管理的重要位置。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目标是,在2020年底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经过多年的波澜不惊后,正式迎来一场全面的攻坚战。
变化
多个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
拎着刚吃完的汉堡盒和可乐杯,老邓和小金站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有些不知所措。
两人这回从北京到上海来出差,虽然早已对全民热议的上海垃圾分类新规有所耳闻,但来到“实战”现场,还是对手上的垃圾犯了愁。
老邓在出站大厅转了转,发现了伫立在拐角处的两个垃圾桶,兴致勃勃地拉着同事走过去,开始察看垃圾桶上的分类指引。“污损塑料袋属于干垃圾,一次性餐具也是干垃圾”,根据指引,两人小心翼翼地把手上的垃圾投放进了对应的垃圾桶。
“第一次这么细致地扔垃圾,感觉挺新鲜,也真是挺难的,回头还得好好研究一下。”想到接下来几天都要在对垃圾的严格分类中度过,老邓有点担忧。
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两个月后,老邓和小金居住的北京,开始全力推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法,市、区、乡镇三级近1.5万名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生活垃圾是否应实施总量控制、一次性用品是否要禁止等问题,听取基层意见。
和北京一样启动修法的,还有杭州。8月,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最直观的变化是将杭州市民叫惯了的“餐厨垃圾”改成“易腐垃圾”。
广州开始试点“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和楼道撤桶,并发布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重庆着力解决“先分后混”,专门明确不同收运主体和收运方式进行分类运输。
省级层面,8月21日,浙江发布全国首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省级标准,统一分类设施标识,明确操作规范。陕西、广西等开始部署全省(区)垃圾分类工作。湖北、黑龙江更先行一步,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上议程。
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全国多个省市纷纷驶上垃圾分类的“快车道”,与住建部等九部门今年6月联合发布的一份通知不无关系。
通知明确表示,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时间表已经明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元年”,已经到来。
转折
一场全新的垃圾分类“突围战”
我国首次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尝试,是在2000年。原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8个城市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这一轮垃圾分类试点,以资源回收为目的,从分类类别、标准,到后续处理方法、设施,及配套政策、综合利用方案,都存在大量问题有待研究。在环保研究者、北师大环境史博士毛达看来,当传统的垃圾处理思路没有完全推翻,惯用的处理技术还可以应付问题,自然就不会有太大改变。
“过去对待垃圾的思维错了。”广州环保公益人士“巴索风云”说。“巴索风云”另一个身份,是广州城市废弃物处理公共咨询委员会委员罗建明。关注和参与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多年,他认为广州垃圾分类进展缓慢的原因,同全国许多大城市一样。
“过去对垃圾的忽视积累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长期的垃圾堆放和燃烧、粗放的废物处理方式,城市里可利用土地和资源的减少也越来越明显。近十年来,按照传统思路新建相关处理设施引起的反对声音也很多。”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但这一轮席卷全国的垃圾分类,更像是一场突围战。
打响此轮突围头炮的上海,在管理条例施行第一天上午,就针对垃圾混装和分类不明向一家酒店、一家商场开出整改单。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