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丙辉:思政课上的“燃灯者”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高梦楠
27年过去,路丙辉依然坚定地认为,“中文系毕业生做思政课老师,不是改行,是本行。这样的选择,没错”。
“师生之缘,是一次温暖的陪伴,老师应该是那个给予学生温暖的人。”才过50岁,路丙辉已经头发花白——谁知道为了这一路“温暖的陪伴”,他付出了多少。27年,义务为学生举办“丙辉漫谈”320多场,听众50000多人次,回答学生问题10000余条,与学生交流的笔谈20余万字……
在他简陋的家里,年迈的母亲、上中学的儿子,都正值最需要他陪伴的时期。但是,路丙辉把本应为家遮风挡雨的“伞”,撑开在他的学生头顶。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全国师德标兵”“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这些荣誉称号,对路丙辉来说,不过是“激励我在思政课教学上坚定走下去的动力”。在安徽师范大学一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路丙辉一边在电脑上回复学生的问题,一边对记者说,“看到思政课上学生‘抬头率’为百分之百,这就是对我的肯定。有学生毕业后愿意成为思政课老师,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命运的改变,源于路丙辉大三那一年。
“1991年3月19日”,这个日子让路丙辉刻骨铭心。那天,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路丙辉创办了学生社团“德育研究会”,并在当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社团。“当时给我们上“人生哲理”课的是全国优秀教师钱广荣,我是这门课的课代表。钱老师的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每次上课教室外都挤满了学生。”被钱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的路丙辉萌发了一个念头:“我是学中文的,中国文学讲究‘文以载道’。但很多学生过于追求‘文’,而忽视了其中的‘道’。”
成立“德育研究会”的初衷,就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和“德”。但路丙辉没有想到,钱老师改变了他的思想,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2年,因为“德育研究会”的影响,路丙辉毕业留校,成了一名思政课老师。
从那时起,“德育研究会”坚持下来,“课代表制度”被路丙辉保留下来,而他本人在思政课园地里埋头耕耘了27年。
如果说,当年启发路丙辉走上思政之路的钱广荣老师,是他的“燃灯者”,那么,多年以后,路丙辉又用这盏灯点亮了无数学生。
5月的芜湖气温宜人,只能容纳30人的教室里,“丙辉漫谈”如约开讲。路丙辉教授拿着遥控器,一边播放ppt,一边侃侃而谈。这是“丙辉漫谈”第325期,也是路丙辉自1992年开办该讲座的第27个年头。在这场主题为“人生的智慧”讲座中,路丙辉在文史哲中自如穿越,结合社会热点和自己的人生感悟,给学生们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做人讲智慧,做事讲能力”“使人发光的不是衣服上的珠宝,而是心灵深处的智慧”,这样的“金句”如春雨般不断播洒。
“孔子有多长寿?”路丙辉的提问让学生陷入了沉思,“人类历史有多长,孔子就有多长寿。因为孔子就是智慧,智慧将永远传承。”
润物无声。安徽师范大学2017级思政专业研究生钱亚琴,一直是路丙辉的忠实粉丝。刚进大学,她就听学长们说大学四年,如果没有听过路老师的“丙辉漫谈”,就等于没在安徽师大学习过。两年熏陶后,钱亚琴说:“我以后也想成为像路老师一样的人。路老师就像灯塔,不是遥不可及,就在身边,很踏实。”
一次下课回家的路上,一位年轻人主动和路丙辉打招呼:“路老师,谢谢您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予的点拨。”几年前,这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走进校园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对未来也充满困惑。无意之中,他走进“丙辉漫谈”,恰好,那次的讲座是“随大流也是一种人生方式”。
“当你置身人群中而迷失方向时,跟着大部队前行也是一种选择。走着走着,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至于掉队。”如同醍醐灌顶,他选择了学习最认真的同学作为目标。毕业后,和路丙辉一样,他选择了留校。他一定要找个机会向路老师表达他的谢意,“是‘丙辉漫谈’照亮了我的路”。
“丙辉漫谈”,是路丙辉从1992年开始搭建的思想教育辅助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招牌,本科生参加讲座需要通过官网或系统提前预约,预约不上、抢不到位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