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孕育新机遇 年轻一代海归乐当“新农人”
中新网长沙3月22日电 题:中国“乡村振兴”孕育新机遇 年轻一代海归乐当“新农人”
记者 鲁毅
荒野拾柴、浑水摸鱼、植树种菜……在湖南省浏阳市一个幽僻山谷的体验式农场里,学生们通过各种农事体验和学习,体味农耕的辛劳与收获,感受纯粹的乡村生活。
这个占地3000多亩的农场位于浏阳市荷花街道,农场主是刚入而立之年的海归张凤。拥有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经历的她曾用3年时间在当地创办了一家小有名气的教育机构,2014年转投农业,而今有了这个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和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体验式农场。
学生组团体验乡村生活。 受访对象供图
“农业永远不会过时,而特色农业更不会被取代。”长远的发展空间让张凤笃定地投身农村。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兼具政策红利、市场空间的广袤农村,正吸引一批海归精英群体。不少学识丰富、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擅于创新的“80后”“90后”海归,带着技术、资金、创意等扎根农村,当起了“新农人”。
张凤创办体验式农场的灵感来源于她在美国家庭农场兼职的经历,美国农场里的亲子体验、员工团建体验给了她很多启发。“以餐饮、住宿、采摘为主的传统农庄经营模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另辟蹊径。”张凤将农场定位为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农村休闲与研学教育融合发展的现代体验式农场,受到了学生青睐。目前年客流量已达20万人次。
罗炜豪经营的生态农业基地培育的中药材。 受访对象供图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各地从城市到乡村创业的海归早已屡见不鲜。放弃高薪举家回国的山东小伙凌祥用新技术种柿子,实现职业生涯的华丽转变;告别小资生活的海归女博士石嫣种植有机蔬菜,年赚800万元人民币;“90后”河北海归刘彦位乐当牛倌,立志要做农村CEO……
从美国普渡大学毕业的“80后”海归博士罗炜豪同样对农村情有独钟,在教育、体育赛事、旅游、外贸等领域风生水起的他,2011年在长沙市近郊建起一片生态农业基地,经营农产品加工、生鲜蔬菜配送、农产品研发、农产品电商等多种业态,而今农业已占据他事业版图的最大份额。
“我看好农业这条‘跑道’。”在罗炜豪看来,虽然农业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投资量大,但中国最大的人口在农村、最大的市场也在农村,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希望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当好‘弄潮儿’”。
目前,罗炜豪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农业基地向田园综合体的转型,将整合农业产业、特色手工和环保产业以及旅游业、教育业、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资源,希望将更多人流、资金流引流到农村,改变人才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精英到农村投资兴业。
“农村的发展需要大量精英人才去大展身手。”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秘书处处长罗亚明认为,海归接触过广大的国际市场,了解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历史、先进经验,信息捕捉能力强,他们若能立志农村、扎根农村,做出一番事业,一定能为农村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罗亚明认为,要让乡村人才留得住,关键还需要有从上至下的配套政策来支持。近年来,中国各地都在努力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湖南日前亦出台了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制定最高200万元人才津贴的优厚政策以期引进农业高端人才,鼓励城市人才服务乡村,这对有意投身农村的精英将颇具吸引力。
对于投资农业的海归,罗亚明也提醒道,农业发展没有固定模式,投资领域也是千差万别,还需找准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
“创业永远是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把握市场,作为一名‘新农人’,不仅要在专业上不断突破,还要对行业政策、市场风向做好预判,在人脉、资金上做好统筹,增强抗风险能力。”张凤认为,农村遍地机会,但海归创业仍需理性选择,要结合自身所长找准方向。(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