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葫芦瓢”的第一书记
不当“葫芦瓢”的第一书记
新华社石家庄9月4日电 题:不当“葫芦瓢”的第一书记
新华社记者张洪河、闫起磊
三年前,河北省平山县下槐镇的南文都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尽管它和游人如织的西柏坡只是隔着一座山。
那时候,60岁的贫困户范来生还住在破得快要塌掉的房子里,除了琢磨着来年在早已变成“鸡圈”的院子里再添几只鸡,他似乎从没寻思过生活还能有什么新变化。
那时候,年过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范明平,几乎快被眼前的困难消磨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毕竟,在这个200多户、贫困户占到三分之一的村子里,平时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一把手都能数得过来,发展之困犹如环绕村庄的大山。
可不是吗,就连离自己家门口不远,堆放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垃圾坑处理起来都很棘手,范明平真不敢奢望让村子来一个大变样。
直到张端树的到来。
2016年3月,带着新鲜感,领着俩队员,抱着铺盖卷,新任南文都村第一书记的石家庄市工商联秘书长张端树,第一天走马上任就愣在了村委会大门口,在那里,“迎接”他的是堵在大门口的厕所和猪圈。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像浇了一盆冷水。
像以往接待帮扶干部一样,村干部们带着张端树,照例先转转村庄。路上遇着村民,打个招呼,他们也就各自忙各自的,不愿多说一句话。又新来了驻村干部,在南文都好像算不上一件新鲜事。
“怕是又来了一个‘葫芦瓢’吧。”一位村民的小声嘀咕,钻进了张端树的耳朵。还不大懂当地方言的张端树就问范明平这是何意。范明平笑笑,避而不答。张端树纳闷,非追问不可,村干部只好如实相告:葫芦瓢,漂在水上沉不下。大伙儿担心帮扶工作组还是浮于表面,走过场。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激起了一团火。
当初选择驻村扶贫时,张端树已在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此时,他和队员更是铁了心,并向村民承诺:要给南文都办实事,决不当“葫芦瓢”。
大伙儿都提了兴趣,要看一看,张端树的“葫芦里到底装着啥药”。
调研一个月后,张端树拿出了他们的计划:改造村貌做环境,流转土地引产业,往现代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村干部们听了都说好:通往西柏坡景区的穿山公路马上要打通,游客进出方便了,村里现在虽然落后,但青山绿水保持得好,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确实是一条好路子。
可谁都不愿动手干。
为啥?没钱,没信心。清理垃圾,疏浚河道,整治私搭乱建的厕所、猪圈,哪件事动动不花钱?村里几百年就守着那几百亩地,一下子流转出去,哪个不担心将来有“鸡飞蛋打”的一天?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打定了主意。
他想,只要大家认可这条发展路子,没钱,可以招商引资,这是他的优势和专长,没信心,就用看得见的变化,把村民带动起来。
一次次开会,一次次争辩,一次次交心,村干部和党员们看到了张端树的决心,决定跟着他干。修街道、装路灯、清理垃圾坑、建活动广场,张端树引导前来投资的企业先给村里改善环境。发生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相信,跟着张端树能干成事。
心齐,发展就快。不到三年时间,南文都就有了大变样:引进企业和村集体合作,流转土地建设了葡萄产业园等现代农业项目,光是葡萄园一年开出的人工工资就达200万元,村民们既能拿租金、薪金,还能拿股金。
2018年,南文都村人均增收3800元,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提前完成整村脱贫出列任务。不断有投资商前来考察,看好南文都的发展前途。
这期间,村里忽然传出消息:张端树驻村期满要走了。
村民们坐不住了,他们“舍不得这个大能人”,一起给上级写了联名信,要把张端树“抢”回来。
张端树也坐不住了,正值南文都发展的节骨眼,许多事还得靠他张罗,他选择继续留下。
这下,村里的最后一个脱贫户范来生安心了。在张端树和工作组帮助下,如今他早已住进了通过危房改造项目改建的新房。最近,他还计划着给新房贴上瓷砖,把庭院收拾得更好看。
村支书范明平也安心了,但更多的还是不忍心。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从“张秘书长”到大伙儿口中的“老张”,驻村这些年,和村民打成一片的张端树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
范明平心里更清楚,张端树和工作组的到来,让他和村“两委”一班人重新燃起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树立了信心。
当初嘀咕“葫芦瓢”的那位村民,早已改了口,提起张端树和工作组,直夸道:“这一回扶贫,确实是‘真功夫’。”
现在,村民们见了张端树都会主动上前聊上几句,还都不忘说上一声:“老张,别走啊。”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更加坚定了一个决心:帮助南文都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组。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