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探讨中国发展逻辑建言中美相向而行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题:两封信函·一个真相·三重力量——专家学者探讨中国发展逻辑建言中美相向而行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王优玲、周乾宪
近期,两封各由100多位美国前政要及知名学者联合署名的致特朗普总统和美国国会的公开信受到关注。一封认为,使中国成为敌人只会适得其反;另一封则提出与之相左的观点。
两封信的背后,折射出美国决策层、战略界、政商界对于“中国发展势头怎么看”“同中国关系怎么办”的分歧日趋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2日举行研讨会,批驳美方相关谬论,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逻辑,并为中美相向而行建言献策。
两封信背后:中国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越来越强,改革的质量越来越高,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前进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发展的势头只会越来越好。
“美国鹰派鼓噪加紧对中国围追堵截,只会得到一个结果:中国发展势头永远不可阻挡。”他说。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3%,其中,第二季度增长6.2%。美国一些人认为,美国加征关税等措施“奏效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从“中国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中国化”的视角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
“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以及消费增长最大的动力。”他说,中国经济运行仍处在中高速的增长轨道,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具有特有的韧性和活力,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行稳致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之所以不可阻挡,除了一系列自身积极因素外,还因为中国谋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则从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认真执行WTO争端裁决,积极参与WTO谈判并承担相应义务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是全球贸易秩序的建设性支持者。
“一句话,中国不是现行秩序的推翻者,而是推动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说。
一个真相:中国没有抢“饭碗”,而是做大分享“蛋糕”
中国是否出口过度?中国的发展是否挤压了别人的空间?面对一些舆论质疑,与会专家学者以事实和数据澄清真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桂军借助动态的相互依存理论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导致中国进口增加,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据他测算,1995年至2017年,中国GDP每增长1%,边际进口倾向,即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比例,增长1.28%,这意味着对其他国家出口的拉动效应“非常显著”。
而对于一些论调担忧中国出口会损害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岗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青说:“中国出口物美价廉的中间品降低下游成本,使当地生产、出口扩张,就业增长,而最终品的出口将降低消费价格,增进当地消费者的福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大所所长李伟认为,美国一些人试图推动美中经济脱钩,这将会损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利益。如果中国对美产品出口因加征高关税受阻,势必导致中国从世界各国中间品的进口下降,这连带伤害提供高精尖零部件的发达国家企业,也伤害那些生产中低端中间品的发展中国家企业。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的发展还为全球经济合作模式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在新全球化和产业分工格局条件下,中国庞大的市场是其他国家无法舍弃的。中国终端制造业和技术的发展,也依然是美国创新和美国利益的关键所在。
坚定三重力:办好自己的事,信心前行
中美经贸摩擦是场“遭遇战”,也是“持久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美关系正经历深刻变化,对此要保持清醒认知,中国要有战略上的定力、耐力和巧力,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
“当前中国应该下好‘三步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首先要争取更大“朋友圈”,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其次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第三要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说,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主题判断,拒绝冷战,远离热战,聚焦发展,这是过去40多年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