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关键点有哪些

2019-07-22 12:0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关键点有哪些 人们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观。新华社发 【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 霍建国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关键点有哪些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关键点有哪些

人们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观。新华社发

  【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 霍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胡必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 屠新泉

  1、面对逆流,中国最好的应对是更有力、更坚决地扩大开放

  光明智库:习近平主席在6月底的G20大阪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推出若干重大举措,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有何重要意义?

  霍建国:今年的G20大阪峰会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幻的关头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重要发言备受瞩目。讲话不仅明确指出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和路径,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体现了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的智慧与定力。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地宣布了中国将要采取的五项重大开放举措,以实际行动充分说明: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强调开放不仅是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合理选择,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迫切任务。各项开放举措不仅有总体要求,而且有具体内容,为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明确、积极的信号,有助于世界各国看清并排除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各种干扰因子。鉴于中国经济的体量及其影响力,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水平开放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极强的稳定因素。

  屠新泉: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战,我国也面临一些国家的非法限制和不实指责。当此形势,中国最好的应对是更有力、更坚决地扩大开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当以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经济治理大局,这也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必然依赖于对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和国际智力更加广泛、全面的利用,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将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经济体系更好融合。同时,扩大对外开放也可以促进国内企业在竞争压力下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开拓新的市场、技术和资源,推动企业自身乃至国民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

  胡必亮:目前,中国已经站到了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在世界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的时刻,中国以开放引领发展,努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对于国内而言,此举是以开放促进改革深化;对于国际而言,是中国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世界,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以中国方案推动世界更好发展。

  2、多路并进的开放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光明智库: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方面,打出了哪些组合拳,效果如何?

  霍建国:对外,我国首倡的共建“一带一路”进展顺利,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引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方面的推进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内,我国已经成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正在提速。自贸试验区不仅将在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将在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自贸试验区的引领下,各地奋力探索,必将形成更加健全、更有活力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有人担心中国的外资会外流,有些加工业面临外迁压力。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能有效对冲任何外来的冲击和影响。保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我们有信心。

  屠新泉:近年来,我国从多个方向、在多个层面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通过建设一批自贸试验区,开展自主扩大开放的试验,在形成有效经验后向全国推广;二是多次自主削减最惠国待遇关税,大幅降低实际关税水平,6年来5次公布、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不断减少对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三是通过双边和区域谈判,加快扩大对特定市场的开放幅度,如近期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四是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如加入信息技术协议2.0、贸易便利化协议等。总体看来,多路并进的开放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