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61天核发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刷新了天津市最快纪录,仅用4个小时就让企业从来访洽谈到拿走营业执照。天津市河西区以“河西速度”和“河西服务”,为人才成长、企业投资创造了广阔空间。目前,该区超亿元楼宇达到29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97%……这份成绩单只是天津市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坚定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五个现代化天津”。
天津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推进产业协同,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承接来自北京的项目4000多个,到位资金7000多亿元;二是推进创新协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18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线上平台建成运行;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协同,人才职称资格互认、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异地社保“同城化”认定等取得积极成果;四是推进环保协同,区域大气、水、土壤协同治理实现了规划、标准、监测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四个统一”,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五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交通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京津两个特大型城市的同城效应更加凸显。
天津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了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为一体的“三机一箭一星”产业格局。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海洋工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电力设备等产业集群,世界最大的卧式挤压机等产自天津,全国最大的盾构机再制造基地已开工建设。石油化工产业聚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工四大国家石化企业。汽车工业拥有从设计研发、整车制造到零部件配套、试验检测等完整的产业体系。智能科技产业设立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千亿级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具备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研发生产能力。
天津这几年牢固树立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一流营商环境。首先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96%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对触碰国家政治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食药品安全等底线行为坚决说“不”,大幅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其次大幅降低营商成本,除涉及公共安全和生态资源项目外,对授权地方制定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征,对地方有权确定标准的政府性基金一律免征,对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政府性基金地方留成部分一律免征,全面取消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费,努力把天津营商成本降到全国具有明显竞争力水平。再次加快人才引育步伐,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7万人。2018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天津政务环境位居全国第三,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也是这几年天津的工作重点。七里海、北大港、大黄堡、团泊等4个总面积875平方公里湿地,得到了国家级湿地标准的升级保护。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了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一河一策”全面改善12条入海河流水质,全力推进渤海污染治理。防止污染依然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2018-2020年天津将关闭200多个散乱园区,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5.8%,创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天津将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3-2018年,全市新增就业29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和9.3%;大力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计划,2019年将全面完成147万平方米改造任务。教育与医疗是百姓最关心的事,天津16个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今明两年将新增幼儿园学位10.8万个。同时,天津还将加快健康天津建设,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