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五里坨体验京西民俗

2019-07-16 10:14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陈列馆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分为婚房、当铺、酒馆、生活馆、农具馆等12个主题展馆,收集了从清朝中期到20世纪

  五里坨体验京西民俗(发现)

五里坨体验京西民俗

  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

  陈列馆供图

  走进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村,一片与周围高楼风格迥异的青砖灰瓦四合院群格外引人注目。院墙外有一块红色的牌匾,上书舒乙的题字:“院子里的故乡,京城的骆驼寨”。这里靠近京西古道,原先是运煤驼队的集散地,后发展成村落。这一片院子是在拆迁中保留下来的五里坨民居王家大院,后来改建成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馆内的展品全都是当地居民捐赠的老物件。

  陈列馆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分为婚房、当铺、酒馆、生活馆、农具馆等12个主题展馆,收集了从清朝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各种民间物件,数量多达万余件。展馆的陈设各具特色,再现了百年来当地人衣食住行的变迁,让参观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旧日生活气息。

  这里的展品不但可以观赏,还可以亲手触摸。馆长李为民说,欢迎参观者摆弄这些老物件,了解他们的用途。说着,他拿起一根铁棍插入一个形似火钳的东西中,划拉出“滋滋”的声音。“这个东西叫‘唤头’。从前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剃头匠来了,招呼你剃头。”李为民说。

  生活馆里陈列着老式家具、黑白电视机、旧画框等。李为民指着墙角一个黄色松木材质的衣柜说:“这柜子还有一段故事。”曾有一名住在北京新街口的市民来这里参观,看到这个柜子十分激动,“这不是我亲手做的柜子吗?当年生活艰苦,做个柜子很不容易,卖出去后以为再也见不着了,没想到过了40多年,竟在这里看到了。”李为民问他如何能确定这个柜子就是自己制作的,他便详细说了柜子内部结构及细节,都与实物相符,令人称奇。

  馆内4号院北房一面墙上,贴满了红底白字的门牌,都是在旧房拆迁时保留下来的。许多过去居住于此的老街坊们前来参观,看到这些门牌备感亲切。李为民说,常有上了年纪的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这里,寻找当年自家的门牌号。这些门牌保留了居民过去生活的印迹,让他们有一个念想,能够找回旧时“家”的感觉。

  60多岁的陈景祝是五里坨后街的居民,擅长裱糊技艺。他花了3天时间裱糊7号院西房的棚顶,没吃民俗馆一顿饭,没有要一分工钱,临走时还把裱糊用具捐给了陈列馆。“陈景祝的师傅告诫他做人要讲‘德’,他一直铭记在心。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裱糊技艺,希望这门手艺和艺德共同传承下去。”李为民说。

  陈列馆院子里有一个飞檐画栋的“民俗大舞台”,成为附近居民表演节目的场所。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馆里总会举行庆祝活动,居民们扭秧歌、唱大戏、舞龙舞狮,热闹非凡。最具特色的节目当属“京西太平鼓”。清朝文人何耳的《燕台竹枝词》曾写道:“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据李为民介绍,常有中小学生来这里学打太平鼓,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里的故事太多了,十天十夜都说不完,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故事。”自2013年开馆以来,李为民在这里接待过几万名参观者,听他们讲了数不清的故事。民俗陈列馆承载着居民的乡愁,收藏着丰富的民间记忆,成为现代都市里一片心灵的绿地。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