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领跑式创新?
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领跑式创新
【智库答问】
编者按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当前的国际竞争突出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个科创中心目前建设情况如何?彼此之间有何异同?建设科创中心应该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我们邀请京、沪、深三地专家进行对话,为科创中心建设支招。
本期嘉宾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教授 曹文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刘培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杨建华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研究中心主任 宋洁尘
1、对标世界顶级科创中心 释放潜能、补齐短板
光明智库:近年来,国家提出着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科技创新中心。三地打造科创中心,各自的优势有哪些?和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刘培林:能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要素的供给是否充分,创新成果的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从国际经验看,虽然世界级科创中心可以面向全球吸引创新资源并以全球作为创新成果的市场,但其所在国家自身的创新要素供给和市场规模大小的影响却更直接。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优势是:中国创新要素供给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巨大,且还在以较高速度扩张。
和世界级科创中心相比,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最突出的短板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储备有限,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体系明显薄弱。这些短板背后更关键的差距是:这三个城市或地区尚未成为世界级人才最向往的地方。
曹文泽: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主要有四个: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原始创新能力较强;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已具雏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活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初步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创新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文件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得到显著增强。
不过,对标美国硅谷、纽约,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等世界一流科创中心,上海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体制机制、市场化程度和创新文化等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人才、资金、成果转化以及利益分配、政策衔接、创新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宋洁尘: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方面,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截至2018年度,共有31位科学家被授予该奖项,其中20位来自北京,占比达64.5%。人才方面,仅在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就达605名,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36.27%。
就全国而言,北京有明显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但与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北京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一流学科的数量有限,跨文化背景的全球顶尖人才还远远不足。
杨建华:能不能聚集高端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评判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好坏第一个要聚焦的因素就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程度越高,这个城市或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会越好。硅谷是全球最领先的高科技重地,40%的从业人员出生在海外,这是它成功最重要的保障。在这个层面讲,京沪深三地与硅谷的差距非常大,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追赶。
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各自优势来看,北京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的能力较强,尤以人才集聚程度、科技金融要素集聚程度、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创业生态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上海则在外资企业的集聚、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自由贸易相关的先行先试政策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深圳则在行业领军高科技企业集聚程度、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先行先试政策的可获得性、智能硬件产业配套完善性等方面优势突出。
2、努力构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新高地
光明智库: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全国科技创新大局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