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上海何以成为中国革命“红色源头”?

2019-07-16 06:2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上海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现场,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不仅红色文化内涵丰富,而且“红色源头”特点鲜明。 培养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上海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现场,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不仅红色文化内涵丰富,而且“红色源头”特点鲜明。

  培养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1843年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1898年,上海工人为抗议法租界侵占四明公所进行了大规模的罢工。1919年,上海各界工人的“六三”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20年,上海产业工人约有30万人,占总人口的20%。当时,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比例还不到5‰。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这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准备了阶级基础。

  第二,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文学革命旗帜,催动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的信仰与人生道路。毛泽东同志曾回忆,是《新青年》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

  第三,上海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起航地。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89名由海路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乘坐邮轮在汇山码头起航。到1920年12月15日,先后有1600名中国学生从上海起航,包括陈延年、陈乔年、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刘伯坚、陈毅、李维汉、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聂荣臻等。这就是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近代中国的光明摇篮

  第四,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1920年8月,上海发起组成立,在全国共产党组织筹建过程中发挥临时中央的功能。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1949年5月29日,上海刚解放,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同志修改审定的社论。其中指出: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内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在反革命势力以野蛮的白色恐怖迫使中国革命的主力由城市转入乡村以后,上海仍然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第五,上海是远东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城。

  上海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苦心经营的远东基地。1919年8月,成立不久的共产国际开始积极推动远东地区的革命。1920年5月,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在上海成立,下设中国科、朝鲜科和日本科。东亚书记处在上海建立,标志着共产国际将上海视为远东革命的活动中心。

  1920年8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秘书马林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921年6月,马林抵达上海,同期到达的还有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上海作为远东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地位彻底确立。

  第六,上海是革命书籍报刊的中心出版地。

  中共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就设在上海。五四运动前后,最早介绍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刊物,主要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邵力子主编的《觉悟》、张东荪主持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其中,除《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一度在北京(发行部则在上海)外,其余三种都是上海的刊物。

  俄共代表费奥多尔在报告上海之行时曾赞誉:“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可见,近代上海发达的媒介网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推进革命文学运动

  第七,上海是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驻在地。

  中共成立后,上海因特殊的历史机缘和空间构造,中共中央曾较长时间驻扎于此。“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于1927年9月底至10月初陆续由武汉迁回上海,直到1933年。中共中央前后有12年在上海指导中国革命。

  第八,上海是城市革命暴动的试验地。

  1926年起,在通过城市暴动以夺取政权的尝试中,共产党人利用“飞行集会”展示革命力量、宣传革命思想、动员革命群众。

  第九,上海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策源地。

  1922年7月在沪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由陕北来沪,传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始与救国会的合作。可以说,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起始于上海。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进一步成为民主党派的集中地。

  第十,上海是左翼思想文化战线的主阵地。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