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精密智控重启发展新动能
浙江在精密智控中找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为抓手,构建精密智控机制,因地因时、分类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出台“分级分类管控”的“纠偏”文件,在全国领先一步复工复产,开出首趟复工人员定制专列……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浙江交出了高分答卷。
先人一步的背后,是浙江在精密智控中找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为抓手,构建精密智控机制,因地因时、分类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精密智控 “两战”夺先机
根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浙江自我加压、拉高标杆,提出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做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浙江的底气,源于对疫情防控的提前预判、科学决策。1月23日,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月9日,又提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浙江的底气,源于最严的管控标准、最暖的助企举措。“双线作战”时期,浙江出台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30条综合性政策,以及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17条、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18条等政策,为企业开复工解难赋能。全省11个地市跟进出台助力复工复产措施。
浙江的底气,源于柔性、智能、精细的治理体系。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浙江在全国首创以“五色疫情图+三色健康码+精密智控指数”为核心的精密智控网,对全省县(市、区)进行防疫风险等级划分,因地因时、分类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以“智”提“质” 复产加速跑
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赢”,不仅需要“安全阀”,更需要“推进器”。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发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特色优势牵引作用,用机器提升生产力、用智能迭代产业链,化危为机。
位于金华的浙江鑫海纺织公司,1500多台喷气织机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偌大的生产车间,只有几名工人来回巡视,实时查看机器运转情况。“智能制造为企业复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台自动穿筘机能抵20个工人。”公司董事长邱海斌说,复工不到10天,厂区所有生产线均已投入生产。
走进正泰电器数字化车间,一眼望去,是忙碌的机械手臂,有序的生产节拍。以正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大脑”,以信息化系统为“神经”,以无人AGV物流系统为“血液”,各功能区域高效融合。
企业内挖潜力,政府外强服务。金华市浦江县成立310个“4+2”联心服务团,一对一解决企业困难。三思光电刚复工时,由于一半以上员工无法到岗,企业希望尽早启用自动化生产线。县政府派出专班第一时间来到企业,主动帮助对接生产线相关技术人员。目前,这条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赶制订单,整个装配流程用工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
“机器换人”说易做难,投入巨大,仅靠企业自身积累、银行贷款授信远远不够。在台州玉环市,当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奖励力度,鼓励企业“机器换人”。对当年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经认定后按照设备金额的15%单独给予奖励;对列入该市“机器换人”典型案例和示范项目并在同行业中起推广示范作用的“机器换人”企业或项目,一次性奖励10万元。
靶向发力 “堵点”成亮点
产业链联动难、返岗用工难、物资运输难……企业复工的“堵点”,就是浙江精准施策的“靶点”。
连日来,位于绍兴上虞区的卧龙集团生产车间已是机声隆隆,生产忙碌。而在复产之初,企业却面临配套紧缺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上游没有“动”起来。得知企业需求后,上虞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为上游配套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又主动向区外配套企业所在地政府发函协商,直接加速了对方复工复产。
“企业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一个环节卡壳,就可能导致整条产业链运转不畅。”上虞区经信局负责人表示,上虞注重全链式精准施策,聚焦产业集群,25家上市及纳税亿元以上企业全面复工基础上,摸清协同供应链,先后摸排区内配套企业186家,目前已全面复工。同时,向140余家区外配套企业所在地政府发送联系函,近七成企业陆续复工。
疫情发生以来,上虞迅速启动复工复产工作,组建复工复产备案联审、化工企业复工复产、用工返工、打通全产业链服务、防疫及生产物资保障等5个工作专班,落实驻企督导员“一对一”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作用,逐个环节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