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 “弈活”发展高质量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题: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弈活”发展高质量
中新社记者 陈康亮 吴兰 张俊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切。近年来,中国内陆省份安徽正凭借创新这一“先手棋”,成功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棋局”。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生产总值(GDP)增长7.8%,较全国高1.6个百分点。2018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实现产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安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底气。安徽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资料图:ITER大型超导磁体系统首个部件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研制成功。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聚焦原始创新,探索科学前沿
在安徽合肥,有一个科学岛。岛上已建成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小太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这些大科学装置为安徽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利用稳态强磁场装置,材料科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药物学等领域收获了大量先进成果,仅2018年就有近50项重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其数量直追规模大得多的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
匡光力指出,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周期很长,在相当长时间里,上述装置可能都无法直接带来产业、收入,这也反映出很多创新成果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支持。
科学岛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安徽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建设,全省科研机构数已超6000个。
聚焦产业创新,构建“芯屏器合”
“2008年,公司选择落户安徽合肥,启动资金需要170多亿元,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也就100亿元左右,资金压力很大,但最终合肥市整合资金,帮助公司解决了困难。”显示屏巨头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张羽对记者说。
张羽介绍,京东方当初与合肥的合作开创了一个“合肥模式”,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地方政府了解产业,有大决心来发展产业,并能真正信任企业与之共同成长。
在“合肥模式”的推动下,京东方业务不断发展。去年,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合肥京东方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这让中国成为全球显示领域领跑者。
张羽表示,截至目前,京东方在合肥投资累计已逾1000亿元,并带动70多家上下游企业来合肥发展,推动形成一个“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集群。合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
缺芯少屏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近年来,安徽聚焦产业创新,致力于构建“芯屏器合”体系:“芯”指芯片产业,“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聚焦制度创新,转化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还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有些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价值没有正确认识,或高估,或低估,导致转化效率低。安徽创新馆有助于更好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今年4月,安徽创新馆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一个集知识产权评价与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这里好比知识产权交易的“天猫商城”,目前已经成功对接30多个知名科技机构和项目团队,举办30余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13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安徽除了开建创新馆外,还在制度创新方面有许多突破:完善“编制周转池”激活人才,盘活存量编制9万名;推进“科技+基金”激活资金,推进“拨改投”“资金变基金”,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杠杆作用,运营总规模100亿元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等。(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