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字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将政府权力减法做到底
(经济观察)“九字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将政府权力减法做到底
中新社北京7月29日电 题:“九字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将政府权力减法做到底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怎样让中国市场更吸引人、更能留住人,是中国当局一直思考的重点之一。
中国政府网7月28日晚公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全文。他在这场会议上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
相距不到一个月,在7月15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李克强也谈及这一问题。他强调,要破解多重难题、保持经济在高基数上平稳运行,关键靠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扎实落实‘放管服’改革新任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激发企业活力 做经济增长“加法”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九个字在上述两场会议中均有提及。
李克强解释说,市场化就要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法治化就要做到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国际化就要持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促进提高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面对内外复杂环境,中国不仅要以逆周期调节稳增长,更要通过改革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挖潜。在此背景下,将上述九字合一,打造更适宜市场主体发展的环境激发其活力,正是改革重要内容。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46位,较上年大幅提升32位。这说明中国整体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同时也体现出与国际顶尖营商环境仍有一定差距。
为此,中国正加紧追赶。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计划于9月底前出台实施。该条例将聚焦当前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营商环境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制度性解决方案。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随着中国着力培植一视同仁、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一系列积极连锁效应将显现。“企业家有信心了,投资增速就会上升,经济增长动能便会加大,金融机构也愿意扩大资金投放规模。”
行“简约”之道 做政府权力“减法”
优化营商环境怎么做?李克强的答案是,坚持行“简约”之道。“把该放的权彻底放出去,把该减的事项坚决减下来,把该清的障碍加快清除掉,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铺路。”
大力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就是其中一招。长期以来,不少外资反映希望涉足中国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但由于相关政策限制渠道不畅。为进一步提振全球投资者信心,中国今年再度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力推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开放。
专家称,此举将加快中国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一致性,有助于营造内外资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企业办事方便与否,亦是衡量市场环境的重要标尺。李克强坦言,当前“准入不准营”的情况依然存在,“企业拿了营业执照以后,往往还有很多证件要办、不能马上开业”。为此他提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企业注册开办时间减到5个工作日以内。
事实上,在中国部分地方,这一“减法”还将更彻底。如北京就计划为新设外资金融机构开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企业最快1个工作日就能领到执照。
伴随中国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华外资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6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131家;实际使用外资4783.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75.6亿元,同比增长71.1%。(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