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大猫”巡护员
大山深处的“大猫”巡护员
新华社长春7月29日电(记者邵美琦、高楠)大暑刚过,长白山下林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一场大雨刚过,吉林省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处山路泥泞。
展有发和往常一样,从山里巡护回来,脱下满是泥土的靴子,兴奋地和同事们说起他在山上发现了黑熊的脚印。
展有发是吉林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巡护员。每每遇到“大猫”野生东北虎或者其他野生动物的足迹或是粪便,他们就乐开了花。
说起自己最艰辛的经历,54岁的展有发伸出三个手指——“三天,大雪里走了三十多公里山路。”这些年,为了山里的“大猫”,展有发没少吃苦——长期在野外,工作条件恶劣,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2016年腊月二十三,大雪封山,展有发和往常一样凌晨就出发了。不出多远,他就欣喜地发现雪地里有老虎的足迹,然而,再往前,竟有血迹和格斗痕迹。展有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展有发观察发现,是一只幼年东北虎和一头野猪搏斗的场面。“看样子,小老虎受伤不轻啊!”展有发心疼地念叨着。
跟!当下他立刻决定顺着痕迹跟踪下去,万一小老虎伤势严重能及时救援。
“野生东北虎都是有捕杀习性的,前人的经验是,老虎走过的路,24个小时以后才能跟。”展有发说。
担心着又害怕着,展有发一追就是十几公里。第二天抄近路继续追踪,整整三天,“发现老虎脚印的血迹越来越少,我才放下心来。”展有发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有惊无险的一幕,而他的脚上已经生了冻疮。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数据称,过去的一百年间,全球野生虎数量从10万只锐减到3900多只,由于栖息地面积的缩小和破碎化,人类活动造成的食物短缺以及偷猎行为仍然存在,野生东北虎仅有500余只,在中国仅有30只左右。
对展有发他们来说,反盗猎也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黄泥河这片山区,人人都知道行动敏捷的吴忠双曾经是一位艺高人胆大的猎手。“我从小在林子里长大,打猎的本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吴忠双皮肤黝黑,说话利索,“那会儿打猎是生计啊,但是眼瞅着林子里动物越来越少。”
在2015年的时候,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森林里发现了拿着猎套的吴忠双。让吴忠双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在批评了他的盗猎行为后,问他能否停止盗猎,代之以巡逻、监控的环境保护工作,这样他在山林里的追踪技能会有用武之地。
吴忠双愣住了,这片山林何尝不是他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吴忠双一样,停伐后,林区当地人的“生计转型”成了现实问题。为此,政府提供了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在帮助他们建立采集加工松子的合作社和生产蜂蜜的养蜂合作社。
吴忠双解释说:“以前打猎我每年能赚不到两万块钱,逐年减少,现在我一边干巡护员,一边养蜜蜂,收入翻了番。”从此,他完成了从盗猎到反盗猎的身份转变。
后来,吴忠双说服不少老猎手,都做了巡护员。
“常常有人问我,做巡护工作这么多年,在野外见到过东北虎吗?其实,常年巡护在野外的巡护员真正遇见过东北虎的很少。”展有发说,“虽然我们不敢靠近东北虎,但是知道它们回来了,心里就满足了。”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