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编

2019-07-19 10:2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编 深刻理解地方人大地位作用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 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编

  深刻理解地方人大地位作用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 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4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地方人大地位作用、共同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发轫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同步启动、同步发展、同频共振,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完善,也是健全地方政权体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上有力推动了人大工作、立法工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

  地方立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赋予地方立法权是我国立法体制发展的里程碑。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2018年宪法修改为这一规定提供了根本法依据。至此,我国地方立法主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增加到353个,包括31个省(区、市),288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赋予和扩大地方立法权,是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科学有效的立法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宪法关于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的有效实施。

  地方立法在加强和完善地方治理、推动地方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地方性法规作为地方制度规范的重要载体,是地方人大结合当地实际,在梳理集合中央有关精神、法律有关规定、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的,为地方治理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度依循,将地方治理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新时代人大工作、立法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将自觉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地方各级人大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工作协调和指导,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更好地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升立法质量和精细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段春华

  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40年来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使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于1980年6月。近40年来,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突出地方特色加快立法,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创新方式方法服务代表,坚持从严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在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累计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有关法规的决议、决定523件,现行有效200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459项,开展执法检查和视察479次,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1100多件。

  市十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一年多来,建立常委会集体学习、专委会专题学习、人大代表履职学习、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学习的机制。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宪法,举办6期专题培训班,组织四级人大代表联动,开展了8400多场宣讲活动,生动讲好宪法故事。

  注重发挥地方立法补充、先行、创制作用。在保证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努力立良法、立好法、立务实管用之法。到目前,共审议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和有关法规的决定26件,表决通过23件。加强京津冀立法协同,建立了三级沟通协调机制。今年三地将围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共同立法,同步提请代表大会审议。

  坚持人大监督的政治和法律定位。积极探索区域协同监督,在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中,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联合视察调研。我们把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完善联系代表制度,健全代表建议办理机制,推进“一家一站一网一中心”平台建设,面对面常交流,键对键勤沟通,努力使代表工作活起来、实起来、严起来。

  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殷一璀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