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达七成,区块链技术能挽救众筹模式吗?
链得得注:【大文观链】,是链得得App推出的区块链技术分析系列栏目。由链得得App独家作者马文佩,对区块链、数字货币市场中前端技术方案进行应用层讲解与热点事件的技术层分析。每个工作日与大家一同分享“链圈技术宅”的那些头脑日常。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模式,众筹一度被称为实现普惠金融的有力途径,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全球互联网众筹起步于2001年,随后呈现爆发式增长,据Massolution与艾瑞咨询统计,2010年至2016年全球互联网众筹保持了75%以上增长率。然而好景不长,众筹行业收到金融业整体下行趋势干扰,未能克服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在近几年内陷入了低迷。
死亡率高达七成的众筹平台
根据国内调研机构提供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众筹行业共上线过众筹平台854家,其中正常运营的为251家,下线或转型的为603家,占总数的70%以上。
众筹行业究竟为什么从众望所归发展到7成失败?这要从众筹行业本身说起。
互联网众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1年,ArtistShare 众筹网站在美国成立,该网站与传统众筹领域相切合。此后,互联网众筹平台不断出现,如Sellaband(2006年)、SliceThePie(2007年)、IndieGoGo(2008年)、Kickstarter(2009年),互联网众筹时代从此开启。目前市面上的众筹主要分为捐赠众筹、奖励众筹、股权众筹、债券众筹类型。其中,
捐赠众筹是被捐赠者不需要提供任何回报的众筹方式,多表现为公益、疾病救治等类型;
奖励众筹(也称权益众筹)是投资者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同时还获得一定报酬,但该报酬不能涉及财产,只能涉及物或者体验;
股权众筹是投资者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
债券众筹指的是投资者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对项目进行投资,同时获得债权,享有收回成本及利息的权利,P2P就是典型的债券众筹。
除去以公益性质为主的捐赠众筹和由证监会监管的股权众筹、债券众筹,我们主要讨论以获取奖励为目标的奖励众筹。
作壁上观的众筹平台
根据机构2018年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奖励众筹平台75家,包括京东众筹、淘宝众筹、小米众筹、苏宁众筹等平台。2018年上半年众筹项目12171个,成功7169个,成功率不足60%。即使众筹成功,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报酬也不一定尽如人意:在一项针对全世界最大的奖励众筹网站Kickstarter的研究中,沃顿商学院教授Ethan R. Mollick发现,多达85%的项目会延迟交付(俗称“跳票”),而14%在成功后未能兑现承诺。
众筹产品普遍的“高新性”往往会使其产品在策划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跳票、失败并非小概率事件。实际上,支持者们对众筹产品的合理跳票往往持包容态度,而对恶意欺诈则极难容忍。
但恶意欺诈总是层出不穷:2017年10月,北京青年报旗下公号“财镜”在报道中称,京东众筹平台上至少有一千个项目涉嫌刷单造假,包括诸多明星项目。根据这份报道,有团伙为1100余家京东众筹商家提供刷单服务,其中不乏一些很火的明星项目,这些选择了刷单的项目甚至与京东高层有关。虽然京东回应称这些消息“绝无此事,纯属造谣”,但依然让投资者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这种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心化的管理体系让众筹平台往往缺乏自证的手段。在某众筹平台的说明中,平台禁止了以下项目的发布:
并且宣称:“平台对项目的审核仅针对项目的合理性、项目内容与回报的匹配度等进行审核,发起人应保证发起的项目内容合法,且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另一方面,对于投资人,平台表示:“如果发生发起人无法发放回报、延迟发放回报、不提供回报后续服务等情形,您需要直接和发起人协商解决,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众筹这样一个限时结束的场景下,发起人会优先考虑营销,并在可用时间内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而支持者通常会在没有发起人实质性信息的情况下分析高度营销化的广告内容。这直接导致了发起人和支持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拥有审核条件的平台只是作壁上观,放任众筹支持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协议“裸奔”,出现刷单、欺诈的指控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