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在何方?专家敦促企业抓紧修炼内功
智能大会会场展示的电焊机器人(摄影 王珊宁)
海外网5月17日电 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支撑,而数字化转型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理念与技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在17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国际云制造峰会上,全球工业互联网、云制造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围绕“加速智能升级 共建互联生态”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创新是工业互联网灵魂
工业互联网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敲门砖。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时这样描述:“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也就是说,工业互联网的三要素,是人、数据、机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工业互联网和我们熟知的消费互联网有很大不同。首先是个性化。消费互联网尽管面向十多亿网民,但是是共性的、易于标准化,而工业互联网面向的不同企业都是个性化主体。其次是门槛高。消费互联网终端较简单,很容易普及、升级,而工业互联网设计的生产设备多样,业务链条长。最后,工业互联网在性能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对资本和人才的需求也更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也补充说,消费互联网主要是“眼球经济”,老百姓看得越多,注意力资源越集中,价值就越大。但到了未来网络阶段,互联网主要体现为价值经济。创作了价值,才有前景。在我国,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创新来产生更大价值。
邬贺铨指出,消费互联网往往是比烧钱、聚人气、圈用户、赚流量,收入靠广告和会费等,这种模式不能复制到工业互联网。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讲,创新才是其灵魂。
要同人工智能大量结合
工业的发展路径是从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到智能化。邬贺铨对此表示,未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人工智能,目前有很多事例说明,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工业生产管理,可以极大改进生产效率或提高产品质量。
据悉,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国外先进国家基本同步,在重点产品、基础能力、融合应用和体系化支撑等四大方面,我国企业都取得重要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很多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实际应用。
但邬贺铨指出,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还只是人工加机器智能,而单纯的机器智能是不完善的。机器真正拥有智能的关键在于能够使用因果推论而非相关关系推论,因此需要营造工程师与AI协同工作的环境。
企业需抓紧修炼“内功”
那么企业该如何投入工业互联网加人工智能的浪潮呢?刘韵洁特别指出,国家要想发展工业互联网,要以企业为主体,让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赚到钱。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已进入工业3.0阶段,但国内企业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些企业甚至还处在1.0、2.0阶段。要改革,数字化、信息化必须优先进行,向着机器与机器的互联及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代替人的方向改革,实现制造智能化。
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在积极修炼“内功”,着手进行相关改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刘杰在会上分享了一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列举了一些外国公司应用这些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的案例。其中,美国一家工厂前些年率先引进智能锯床技术,电脑可以对工厂的锯带寿命衰退动态等数据进行预测,让工作人员不用实地测量,立即得知哪些零件需更换调整。该公司在2013年美国相关领域排行第十位,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在2015年排行全美第一。
如此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之路。刘韵洁表示,如果从设计,到供料,到制造,到销售,所有环节都实现自动化配置,那么对工业互联网来说无疑不是提升了一大步。要想实现智能化生产,需要工业生产大数据、模型和算法、计算能力这三个因素。这也是接入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发展必然趋势。(海外网 王珊宁)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