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战略与产业扶贫对接 “千喜鹤”探索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威宁马铃薯、桐梓方竹笋、雅水老红米、纳雍土鸡、黔西小黄牛、大方天麻、织金苦荞茶……这些地道的农产品正在被包装与打造,更在市场上实现最大溢价。与此同步,一个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示范区于毕节市也在悄然实施中,农产品商品化、农业产业化将得以加快提升。这一被视为全面对接振兴乡村战略之举,与千喜鹤集团创新产业扶贫、打造价值洼地紧密相连。
“黔货出山”不做简单搬运工
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毕节市,为中国最深度贫困区之一,目前尚有51.53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国五十分之一。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攻坚冲刺阶段,千喜鹤扶贫铁军开进毕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毕节不乏众多的特色农副产品,更应成为当地脱贫最有效的“铁抓手”,而因其商品化程度普遍不高,藏在深闺无人识。
身为中国团餐行业领军者,千喜鹤将产业扶贫第一步锁定于“黔货出山”,这也与贵州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相吻合。
与其它进驻企业有所不同的是,千喜鹤对当地农产品,并未去做简单的“搬运工”。“要想改变农产品‘愁销不愁种’的困境,唯有从提高商品化程度入手。”千喜鹤助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恺强调说。
产业扶贫的战略路径确立后,在当地政府大力协助下,从2018年6月起,一个农副产品生产情况大调查于毕节下辖3区、7县展开,千喜鹤组成的千人铁军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历时半年走访了600多家规模种植、养殖合作社,形成一份毕节市标准农产品数据统计报告,对当地主要农副产品的种养规模、品质优劣、技术同异等明若指掌。
有了农产品的生产数据,缺失农产品的交易数据,前后端不连通的瓶颈依然会阻碍商品化的推进进程。冯恺和他的团队更已看到这一点。
与其它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贵州多数农户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依然习惯于随行就市的售卖方式,再加上市场认知不显著,由此导致了众多特色农产品存在溢价不高的现象,亦无法真实了解到那些特色农产品具有竞争力。
精明强干的千喜鹤扶贫铁军,善于构建解决之道。为了拿到一手的农产交易数据,在农户与经纪人、合作社与农贸市场的供需两端,搭建一个平买平卖的农副产品流通平台,更与当地政府联袂推出“两个1%”奖励政策,即对完成交易的供需两端,按实际交易额的1%给予补助。
对新事物的接受,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群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人,上门来助卖农产品,帮挣钱还另给补贴,当地许多农户和合作社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些人会不会是骗子,杨雨涛、胡旭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千喜鹤扶贫铁军骨干都有着相似的境遇。
“前期工作,赢得信任最为重要。”杨雨涛回忆道。那是杨雨涛和销售小组第一次去黔西县一个养殖户家中,欲押上身份证、银行卡先把猪拉走,可这个农户非要看到真金白银。为了打消疑虑,他们自凑5万元交上,让这个农户非常感动。
在信任+激励的双高驱动下,原来的农产品现货交易方式发生渐变,更直观反映在千喜鹤搭建的这一销售平台上。从去年8月起,农产品交易额呈现递增态势,第一个月100万元,第二月600万元,第三个月1600万元。
生产与交易数据的完整构建,千喜鹤扶贫铁军在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跨界配置区块链产业要素上所作的探索和实践,更受到当地政府由衷的首肯盛赞,并认为“此举有助于加快毕节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可持续性“造血”不断生成
毕节地区乃至贵州全省,产业化程度不高,这是在农业上的另一个短板。长久以来,大量特色农产品未作深加工,以初级食品原料进入了千家万户。
如果不是派驻毕节进行产业扶贫,千喜鹤助农公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何勇也不会知道,一边是“丰产”的农户愁容满面,另一边是“无比”的产品无力起价。
数据显示,2018年,毕节市蔬菜种植361万亩、食用菌种植7.3万亩、中药材种植75万亩、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538万头、40.6万头、90.7万只、3181.8万羽。此外,新增茶叶种植16万亩、刺梨种植4.7万亩。
近年来,推进当地农产品深加工、构建全境农业产业化,一直是毕节市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志存高远的千喜鹤扶贫铁军,在助力“黔货出山”进程中,更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