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智“农”生产 绿色可控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大农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已从最初的靠天吃饭,到现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摆脱地域生产限制,实现工厂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数量可控,开创了农林牧渔丰产丰收、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新局面。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7.69亿元,比增4.3%。
目前,全市建成13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2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51个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有6个现代农业智慧园列入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
智慧大棚作物生长全程监控。
物联网+农业种植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控
近日,在位于晋安区鼓四村的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智慧农业基地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最先进的物联网+农业种植实验。记者看到,大棚内的空心菜、草莓、番茄等作物全部采用无土栽培,培养基质中插有感应器,可随时监控基质中的水肥浓度。在大棚顶端装有不同光谱的LED照明灯,可在光线不足时,对农作物进行针对性补光。在大棚两侧则装有排风扇和降温用的水帘,在大热天时可自动开启,对大棚进行降温。
“你看,这些樱桃番茄快成熟,从育苗到采摘不到3个月,培养基质的水肥浓度、大棚温度、光照强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都设定在最适合的范围,让番茄以最快的速度生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苏荣瑞告诉记者,省农科院、市气象局、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部门共同合作在基地进行物联网+农业种植实验,各部门发挥自己专长,打造福州先进的智慧农业标杆。
有伦公司负责人陈能文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该公司开始转型升级,致力钻研农业物联网技术,公司开发的“食安监控平台”APP利用VR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作物从种植到销售端实现可视、可追溯。目前已经有春伦茶叶、沈郎乡茶油、久泰农业等多家农业企业接入该系统。陈能文说,借助物联网技术,所有的设施大棚都能接入该系统,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全程可控。
此外,在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进下,我市大部分标准化农业企业均已实行农产品“一品一码”,只要用手机扫描农产品包装盒上的二维码,该批次产品的生产记录、认证信息、质保报告等信息全部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让消费者放心采购。
循环农业 畜牧养殖实现零排放
星源农牧现代化养猪场。
养猪场原先给人的印象是臭味熏天,可在福清市的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内不仅闻不到臭味,猪粪还可循环利用制成有机肥,该企业不仅是首届全国青运会唯一的猪肉供应企业,2017年还承担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猪肉供应任务,同时该企业还列入全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
据该公司总经理林海滨介绍,养猪场采用全封闭式设计,工作人员经过消毒处理、穿上卫生服才能进入猪圈。生猪在智能化猪圈内,饲养,喂食、清洗均由电脑控制,排放物集中导入基地的肥料加工厂制作有机肥。
“公司里的生猪比人还娇贵,除了工作人员,其他人都不准进入猪圈。”林海滨告诉记者,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防控规模养殖污染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企业把所有的猪粪、猪尿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其中,固体猪粪用于生产双孢蘑菇菌袋和有机肥料等,排放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通过沼气处理,既可以用于发电,又可以把沼液作为有机液体肥料来利用,真正做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当前,生猪疫病困扰着不少养殖场,一旦发生大面积疫病,所有生猪都要进行无公害处理,但星源农牧完全不存在疫病问题。生猪从幼崽到出栏,全部与外界隔离,所有饲料和水源均经过严格检测,确保病害无法进入养殖场内。而且,生猪排放物全部有效再利用,防止污染地表水源。”林海滨说,企业致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龙头企业,在产业资本的助力下,已在福建、黑龙江、四川建立了农业产业基地,并将星源农牧的生猪养殖模式向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工厂化水产养殖 一年四季不停产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