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落地思考
市面上对区块链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把区块链看作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社会经济颠覆性变革的引擎,有人认为区块链的发展可能会造成经济金融秩序的混乱,甚至会影响社会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业界正在趋于成熟,人们逐渐冷静下来,开始从各方面对区块链、区块链金融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区块链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其演讲中表示,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公开透明、难以篡改、可追溯的分布式数据记账技术,它所存在的几种特征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其数据存储不集中在一个中心系统,而是存放在各个节点;区块链还是公开透明的,它具有实时的全网直播的效果,从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角度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最后,上了区块链的数据是难以篡改的,至少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可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一旦发布,就难以被其他人干预、修改甚至删除。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战,目前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征信管理、产品溯源、版权交易、数字身份、电子证据等环节,区块链已经呈现一定的产业模式,并带来了不少技术、组织和效率的变革。
区块链三大形式: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
作为区块链组成部分的三种形式,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的使用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公有链而言,用户都可进入到系统中读取数据,发起交易、竞争记账。这类应用的电信代表就是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代币。而私有链则有权限限制,掌握权限的组织能够控制所有参与的节点,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无中心”的原则相悖。联盟链则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私有链,是若干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的一种区块链,每个机构都运行着一个或多个节点,共同记录和使用数据信息。
目前,公有链除了数字货币之外尚未找到真正广泛适用商业领域的其他实例,对于商业企业和机构而言,私有链和联盟链存在着更大的潜力。杨凯生谈到了工商银行和贵州省政府联合共建的脱贫攻坚基金的区块链应用,贵州全省约三千多亿的脱贫攻坚资金需要通过300多个单位运作,惠及全省约500多万的贫困人口和众多扶贫投资项目,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通过银行金融服务链和政府扶贫资金审批链的跨链整合和信息互信,联合创新共建服务于精准扶贫的区块链平台,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助推落实扶贫资金管理的透明精准项目。
但是,区块链技术却不是万能的。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万能的,区块链技术同样存在着应用局限和风险隐患。” 杨凯生指出了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
1. 区块链的广泛适用性和其商业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证明。尽管业界正在积极投入区块链领域,但距离真正的多领域普及和深度应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白,区块链只是一项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其优势需要找到合适的场景才能进一步发挥。
2.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审记性不足。目前,业界并没有统一认可的行业标准,更没有规范的监管手段,当区块链被掌握在特定组织受众,其中立性和不可篡改性无法得到保障。
3. 在应用最广泛的金融领域,区块链还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前段时间出现的数字货币投机炒作,市场操纵表明违法行为是存在的。从全球范围看,部分国家队区块链的看法依旧存在差异,区块链行业的监管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如何落地?区块链应用面临哪些困境
区块链技术路线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进化,可以预见其后期应用仍将面临底层架构升级问题。杨凯生认为,在金融行业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时候需要统筹考虑业务适用性、技术成熟度等相关问题:
1. 找准区块链最佳的落地场景。从实际出发,区块链更多适用于跨机构的业务合作即数据共享场景,可降低研发成本,有利于业务推广和生态环境的建立。在应用场景的探索与试点过程中,区块链人需要重点聚焦于并发度不高、吞吐量较小、信息敏感度比较低的轻量级的业务场景,缓缓的逐步用于其他的业务场景。
2. 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传统技术架构在业务支持、风险管理、监管合规和系统兼容等方面已经成熟,而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等方面不够成熟,没有业界广泛认可的通用标准,制约着区块链应用的普及和良性拓展。
3. 解决区块链系统效率问题。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核心要素在于规模和效率问题。在链上的节点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系统性的性能和处理效率还是一个难点,从实际出发区块链恐怕还只是局限在低频应用中,无法快速普及到大量的商用场景中。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