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19-05-01 08:5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带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构和优势重塑。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带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构和优势重塑。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落实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形势下,江苏进一步提高站位,承担新的使命,奋力当好新时代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2018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会议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务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2019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要抓住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更加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要求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部署,围绕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来实施新的一体化行动,江苏以区域协同来积极对接龙头上海,重点推动都市圈和核心城市层面的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各扬其长找准契合点、对接点。因此,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苏锡常”的金名片更亮眼,成为江苏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通过推进苏锡常“一轴两带”网络化空间建设的引领,着力提升苏锡常城市主轴空间品质,放大其跨江城市群与环太湖创新带的示范效应,可以在发展大格局上“等高”对接融入上海,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做出更高质量的贡献。

  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对接上海的现实条件和意义

  1.提高发展质量和板块能级的现实需要

  长三角城市群包含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以及合肥都市圈,拥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多点带动。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地理相接,空间相连,其定位就是“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从发展的现阶段来看,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上海。苏州与上海之间、三市主城之间形成了都市连绵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汇集了大批企业总部、研发及营销管理总部,生活服务品质高,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强,完全具备了“空间一体化、主轴同城化”的物理空间条件。在长三角核心区形成的多中心苏锡常都市圈,整体对接融入龙头城市上海的空间,经济发展正在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三市产业布局具有共同特征:沪宁轴的主城区为现代服务业,沿江为重化工业,沿太湖为生态休闲经济,目前都面临转型创新、高质量提升的瓶颈。三市在一些主导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区块链、金融科技、文旅产业、健康休闲等具备在一体化空间里实施产业融合、重组并购的条件。交通体系的高速轨道网络与地铁轻轨的网络化等,具备了空间一体化、通勤化的条件。在苏锡常地区,高速公路网已经实现对接,骨干化的高速轨道交通,沪宁城际、老京沪线、京沪高铁的主动脉,以及正在建设的南沿江高铁新动脉,将整体提升主城及沿江地区的发展能级。

  不过,从长三角核心区一体化进程来看,尽管苏锡常都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对接融入上海的条件,经济总量也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仍然不够理想。2018年三市的经济总量达到37086亿元,超出上海4400多亿。三市人均GDP分别为17.4万元、17.5万元、14.9万元,均已超过上海的13.5万元。但是,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1%左右,远低于上海的69.9%。三市的版图面积(17489.42平方公里)为上海的2.76倍,地均GDP仅相当于上海的41%;一般预算收入3692.58亿元,仅相当于上海的52%左右;知名独角兽企业4家,不及上海(51家)的十分之一。通过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方式,当有助于苏锡常都市圈高位融入上海,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能级,并促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联动。

  2.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动作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正全面展现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加快实施已有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部署,在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七个重点领域的基础上,与江苏、浙江在三地交界区域协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构想也将落地,此举不仅在于打造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载体,也是在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分工、合作和协同的体制机制的可行性,对促进跨界地区的要素流动、形成地区合作的新型治理模式意义重大。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