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蹄疾步稳地行走在创新开放的大路上
一年前的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拉开了海南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幕。
一年过去了,海南自贸区建设进展如何?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国产业报协组织的“部分中央媒体和行业媒体走基层”采访团来到海南,从海口到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围绕海南省自去年以来出台的改革开放新政策、自贸区建设新进展新成效、扩大改革开放新举措及下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新路径等主题,进行了实地采访。采访团在走访了6个县市,调研了17个点,参加了1个座谈会后,领略了海南人“一天当三天用”的工作精神,看到了他们在方方面面取得的新进展,尤其是他们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成效,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成功推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过去一年里,海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自今年2月14日以来,海南已先后发布两批、共计13个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具体包括:第一批公布的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等8项,以及4月11日公布的第二批5项: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全国首单沪琼自由贸易账户联动业务、共享医院新模式——博鳌超级医院和全国率先实施境外游艇入境关税保证保险制度等。
在这次采访中,采访团调研了其中的一些创新案例。应该说,这些案例主要是围绕着海南自贸区的定位,围绕着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围绕着推动人员货物制度的自由流动等推出的,是海南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有“海南特色、全国首创”的创新成果。采访中,一些来海南投资的企业界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这些创新案例有新意、有质量,市场主体受益大,让他们对海南自贸区建设充满信心。海南省自贸办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团采访时介绍,这些相关案例已经报送商务部,在经过评估后或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样,海南制度创新成果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持续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明确给海南作出的“三区一中心”定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过去一年里,海南紧紧围绕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要求,在注重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百万人才进海南、城乡融合促发展、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狠抓风险防控守住底线不走弯路等方面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入推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自去年4月13日以来,海南全省共引进人才4.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近900人。海南省政府组团赴京招揽人才,371家企业、事业单位一次性提供7471个优质岗位引进紧缺人才。还从京津沪地区选调一批优秀厅级干部担任关键厅局领导岗位。3月1日,推出20个重要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高端管理人才。再比如,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大力推进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海澄文”“大三亚”等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实现“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整体上在“多规合一”的框架下推动全省的规划。
可以说,这些改革举措有些非常有针对性及推广价值。像在柔性引才方面,海南已认定3批次58家“海南省院士工作站”和一批“候鸟”人才工作站,海南全省目前已联系掌握的“候鸟”院士达171位,这些人才涉及电子与通信、海洋防腐、海洋生物、生态环境、农业、药学、医学、管理工程、高分子材料、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等重点领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高端人才紧缺的现状。照这种柔性方式引进下去,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指日可待。
加紧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