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国际 >

韩国高考路在何方?

2019-12-05 23:0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2.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鼓励适龄青年接受技校、专科院校培训,尽快为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韩国高考路在何方?

  ◎楚团长

  2020学年的韩国高考于今年11月14日结束,约54万人报考。高考当天,整个韩国都高度戒备,为考生们让路和服务。国家机构、大型企业甚至是股市开盘都延迟一个小时,以避免形成道路堵塞。为了配合英语听力考试,飞机起飞和降落都暂停25分钟,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这场和中国高考一样关乎人生的重要考试,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5点,考生需要在一天之内考完五门学科。连续九个小时的奋战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不少考生都戴上尿不湿进入考场,以节约上厕所的时间。  

  然而,韩国高考早已不是单个学生的较量,而是家庭、阶层之间的竞争。今年韩国热播剧《天空之城》这部反映韩国中产阶级在残酷高考竞争前不择手段、人性扭曲的黑色喜剧,引发了韩国社会的强烈共鸣。这部剧的英文剧名《SKY Castle》别有意味,SKY是韩国三所顶尖大学——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的英文首字母排列而成,而Castle则既指“城堡”,也指“围城”。

  踏入SKY级别的名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人脉资源甚至是婚恋对象,于是高考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学生家长对于高考的残酷都有着切肤之痛。《天空之城》真实地还原了韩国家庭对于高考的那种绝望性投入,因剧中金句频出更是被社会奉为“人生剧”。韩国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尹恩惠就表示“该剧真实地反映了江南地区的教育现实”。

  弘益人间

  ◆再穷不能穷教育

  ◆“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送他去首尔”

  ◆私立教育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火提供商

  先来回顾一下当代韩国教育的发展之路,看看它的利弊得失。

  1945年,日军投降,二战结束。脱离日本统治的韩国政府接手的是一个经过了近50年殖民教育,国家文盲率高达53%、只有14%的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新生国家。

  面对惨淡的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便成为了光复后韩国统治者的共识。1941年,还委身于上海租界的韩国临时政府就发出了“弘益人间、梨花世界”的国家教育宣言,这句话源自朝鲜创世神话,也诠释了韩国第一代政权对教育的看法:开启民智,普惠民众。

  1948年,韩国将“弘益人间”的教育思想正式写入新宪法,同时规定小学阶段实行义务教育。次年发布的《教育法》则详细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6334的现代化学制,并参照美国教育体系,设置了地方教育自治的结构,成为日后私立教育大发展的基石。

  当时,朝鲜半岛南北分治,近九成的矿产资源集中在朝鲜。一穷二白的韩国上下,却相信一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独立之初韩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当时三万三千多名中小学教师中近70%是日本殖民者,随着他们战败回国,韩国教育界就像被灭霸打了个响指,有生力量消失一大半。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将京城帝国大学、京城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并为首尔国立大学,全力发展教师资源。

  战争中韩国八成的学校毁于战火,为了发展基础教育,韩国小学一个班级常常有100多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90%的适龄儿童接受了小学教育,为之后经济起飞的“汉江奇迹”奠定了基础。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韩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巨大的差距让时任总统朴正熙痛心疾首,也促使他开始向中苏取经,拿出了振兴工业的一五计划。但此时的韩国教育却遭遇了供需两缺的问题,战争结束后,韩国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婴儿潮,生育率一度高达6.3,但师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1965年,韩国初中入学率仅30%,孱弱的教育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讲究实用主义的朴正熙政府对这种教育现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三大措施:

  1.从1962年起连续实施了两期《义务教育设施扩充5年计划》,通过政府买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鼓励适龄青年接受技校、专科院校培训,尽快为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3.强制取消初中考试入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考试+摇号”升高中的方法,以便分流更多学生到技校与专科院校。

  1968年,政府公布《长期教育综合计划(草案)》,正式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国家战略。朴正熙政府对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了韩国在70-80年代的经济奇迹。韩国教育也在这期间完成了“弘益人间”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小学生数量增长了约千倍,初、高中生增长了约40倍,专科(包括大学)生增加了50多倍,小学初高中入学率分别高达99%、75%、54%,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在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隐患也埋下了种子。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