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鹿特丹采用适应性策略精细管理城市水资源
在干燥的季节,鹿特丹水广场成为休闲公共区域。图为人们坐在水广场的台阶上休憩。
都市人景观设计公司供图
█鹿特丹水广场在不同的季节提供不同的功能空间:在雨季,水池会被雨水淹没,形成3个小池塘,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在少雨的季节,这里又成为表演舞台、轮滑场地、篮球或足球场。
█绿色屋顶像一块块海绵,吸收雨水,缓解雨水排放压力。更多的雨水可以通过“雨信”水箱收集存储,并根据预测天气情况进行智能调配。鹿特丹市政府规定,新建的市政建筑必须开辟绿色屋顶。
█城市适应性策略意味着根据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利用自然,适应变化,在整个城市空间中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打造气象灾害防御城市。
来到荷兰,从城市到乡村,运河一路相随。这是低地国家抵御水患风险最早的尝试之一。荷兰约有1/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海水倒灌、雨洪冲击等水患威胁着大部分地区,包括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
鹿特丹的城市路面不透水、传统管道排水能力有限,增加了排涝压力,极易受洪水侵袭。对此,鹿特丹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打造创新建筑设施,采取与水共存的适应性管理策略,为水资源提供更多空间,也为城市生活创造出更舒适的环境。
水广场,雨季旱季功能不同
说起鹿特丹的水管理项目,水广场是首屈一指的精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雨水收集而成的城市水上公共空间。
水广场位于一个现代建筑群中央,被校舍、剧院、停车场环绕。广场的主体由3个人造水池组成。远看,这里像是3个被抽干的“游泳池”,大小、深浅不一,“池底”刷着蓝色的几何图案;近看,像是下沉的篮球场,又像是古希腊时期的露天剧场,周边设有自上而下的台阶。
水广场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都市人景观设计公司创始人德克·范·佩佩告诉记者,这3个水池是巨型储水器。在雨季,水池会被雨水淹没,形成3个小池塘,以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而在少雨的季节,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成为表演舞台、轮滑场地、篮球或足球场。人们还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憩,或在绿荫下纳凉。
雨水如何汇集到这里?设计者打造了水沟、水井、水墙3条“通道”。水池间由浅浅的不锈钢排水沟相连,周边街道的雨水顺着水沟流到水池内,路面就不会有积水。周边高楼屋顶的雨水通过排水管道接到地下,然后由水泵抽到略高于地面的石台上,最后顺着水沟流入水池。水墙设在深水池内,广场周边更远处的雨水从水墙中流出,形成瀑布,最终填充水池,由此形成完整的防涝和雨水利用系统。如果雨天来到水广场,可以看到蜿蜒的“小溪”环绕3个“池塘”,雨水在不同池塘循环流动,不失为别样的景致。
德克告诉记者,现存的下水道系统与河道无法有效疏解雨天激增的地表水,街道易形成内涝,而地下雨水储存系统又十分昂贵。水广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二合一”的解决思路,在不同的季节提供不同的功能空间。雨天时形成蓄水空间,等城市运河有足够空间容纳水流时,再将广场水池里的水排出,变身城市公共空间。如今,水广场设计在荷兰其他城市被效仿。
绿色屋顶,智能有效利用水资源
从高空俯瞰鹿特丹,可以看到很多绿色屋顶。它们不仅装点了城市的天空,更像一块块海绵,吸收雨水,缓解暴雨时的雨水排放压力。
鹿特丹霍夫普莱恩火车站停运后,火车站顶部被改造成了“空中花园”。这里是荷兰最长的屋顶,上面铺满了草坪,还种有果树、灌木和蔬菜,还有用草搭成、憨态可掬的“人造羊”,俨然是一个有机农场。平时,市民可以在屋顶休闲放松;到了雨天,屋顶则是有效减缓雨水流速的临时蓄水设施。据统计,绿色屋顶可以截留60%到70%的降水,这些雨水在雨后数小时逐步被植物吸收和蒸发。
屋顶花园还安装了特殊的装置“雨信”。据介绍,“雨信”是一个雨水缓冲水箱,未被截留的雨水都汇入该装置中,并根据预测的天气情况智能调配储水。随着极端天气增多,长时间干旱和短时间大量降雨交替发生,给下水道造成重大负担。有了“雨信”水箱,屋顶收集的降水不会直接排入下水道,而是被引入“雨信”储存。“雨信”内置太阳能智能系统监控天气预报,在干旱期,水被精准地储存以向周围绿地提供水源;一旦预计有大雨,水箱会自动排水,为即将到来的降雨腾出空间。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