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一年来:承压破冰,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开启“未来之城”
(第二届进博会)进博一年来:承压破冰,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开启“未来之城”
中新社上海11月4日电 题:进博一年来:承压破冰,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开启“未来之城”
作者 高志苗 樊中华
“每天出门上班,无人驾驶班车准时出现,使用手机靠近NFC(近场通讯)读取设备结算费用;中午手机点餐,无人机将外卖送达每一层的停机坪;下午家庭保洁员上门,手机远程授权智能门锁打开,启动家庭监控系统,自动追踪动态目标,并记录影像资料。”
上海显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静远向中新社记者描述未来临港的一天。“现在听起来还有点‘科幻’,但其实离我们比想象的近,在不远的将来这将成为‘未来之城’的日常。”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出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
在推进上海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等重大战略中,临港新片区承担着特殊使命。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周振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港新片区不是自贸区的‘扩大’而是‘升级’,在新片区里,它涉及到的一定是那些深层次的问题,可以在全国先行先试。同时它的深层次又表现在压力测试、风险可控,这是新片区非常重要的功能。”
在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看来,临港新片区更强调的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意味着里面不仅有制度创新,更体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临港要建现代化城区,所以它考虑的内容会更有利于长期发展。”
从基础科研到贯通产业,临港时刻“敞开怀抱”。挂牌两个多月来,临港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达1329家,集中签约了62个项目,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人民币;与16家重要金融机构、上海国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包括寒武纪、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图森未来等知名企业已落户临港,寸土寸金的滴水湖畔,“金凤凰”现已起飞。
“我们跟临港很多公司有合作,像图森未来等企业。临港有便利的海外出口环境,这是上海的名片,我们希望它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希望我们能成为这张名片上最闪亮的绿色标志。”博雷顿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黄鹏宇对中新社记者说。
图为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张亨伟 摄
近乎“完美答卷”的背后是政策的“鼎力支持”。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原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告诉记者:“临港在过去十几年建设的高端装备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和新兴技术的发展需求,现已形成‘2+3+4’新的产业体系格局。”
“2+3+4”产业体系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智能汽车、海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三大支柱产业,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