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考得中规中矩,答得“平平无奇” 谁在应付大学考试?

2019-09-09 04:54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很多课程的考试题目无非就是局限在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等。

  考试,向来是学生最揪心的事。对于大学生来说,成绩怎么样,不仅仅代表学业水平,更是未来保研或就业的重要依据。为了得到满意的成绩,学生们不但希望老师能够“划重点”,还希望在判卷时手下留情……

  但对于老师来说,阅卷时的心情绝不是留不留情那么简单。近日,记者收到一位大学教授的来信,痛陈期末考试判卷时的“煎熬”,尽管已经经过一个假期的沉淀,但学生试卷中诸多跳跃随意的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乃至考题下那大片“留白”,现在想来仍不免让他一声长叹。

  这位教授所言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一纸试卷,又映射出哪些问题?又到开学季,希望今年的出题者、答卷人,都能为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下点真功夫。

 

  【读者来信】

  一张期末考卷背后的冲击波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李名梁

  大学从教十余年来,每一个学期期末,我都会面临一次较为严重的心理冲击——经受期末考试判卷的“煎熬”。这份“煎熬”不仅有体力的考验,更有心灵的拷问。几乎每个学期期末我都要独自批阅至少二三百份试卷,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作品”,不仅难见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认真漂亮的书写,更多的是跳跃随意的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甚至还有不少试卷留有大片让人揪心的空白。身边曾有老师告诉我,有些同学不会答题,就干脆在考题下的空白处画一张笑脸,然后写上一段夸奖老师的美言,好像是在取悦老师或是想要博得老师的同情,期望老师能够“笔下留情”。

  众所周知,考试具有其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导向、反馈以及激励的作用与功能,是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期末考试不仅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各门课程学习情况的终结性考核与系统性评估,也是对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过程性检核。一般而言,当前高校规定考核课程的总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验、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出勤情况等,期末成绩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卷面分数,两者各自所占权重在各校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大多数高校规定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70%。另外,有些高校还规定每门课程的期末试卷题目不得少于四种题型,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应基本保证考生能在90分钟内完成。这样一来,很多课程的试卷题目无非就局限在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或计算题。学生也照此逻辑年复一年地去复习“应试”。在高校,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游戏规则”,任课教师会在期末结课时给同学们划分一个大致的考试范围,让彼此吃一个“定心丸”。否则,同学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复习什么内容;任课教师亦会忧心忡忡,担心考生“大面积地溃败”,不及格率太高,不但影响个人教学声誉,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严重的,可能还会受到教学主管单位问责,甚至最终影响教师个人的年度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

  如此看来,我们高校的课程考核还真不是仅限于一张期末考卷的问题那么简单。这背后不仅触及高校师生关系、教、考、评、管问题,更是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考分离,呼吁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教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而是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统。大学课程考试也不能一味地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反馈,应调整到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但是,现实中要构建科学、全面、合理的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其模式改革,高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假期,山西某高校大二学生王力过得并不轻松,“有两门考试成绩一直没出来,特别担心过不了,因为最后两道大题没答,卷面分数肯定不够,祈祷老师能把我的平时成绩打高点。”为了这两门成绩,王力基本天天刷学校网站,也经常和同学们聊天“求保佑”,“还有几天就开学了,马上就知道结果了。”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