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互联网法院两周年带来了什么?
杭州互联网法院两周年带来了什么?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童昊霞
窗外骄阳如火,钱塘波涌,院里红旗飘扬,紫薇盛放。
这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潮路22号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大楼,阳光树影透过玻璃投射到黑色大理石上,米白色墙上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浮雕大字,赫然醒目。
这一成立于2017年8月18日的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一如往常一样忙碌。但8月13日这天,有些许不同,老法官程震把桌子整理的整整齐齐,认真地做好工作交接,他要站好荣休前最后一班岗。
“来时少年昂,归去鬓染霜”,作为一名在法院系统战斗了27年的司法老兵,程震很庆幸自己见证了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两年来的喜人发展和变化,并有机会为互联网司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两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究竟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什么?
第一答题人——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以持续做好探索互联网空间治理的填空题,以努力做好“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的应用题,予以了回应。
杜前对《法制日报》记者说,从2017年5月1日试运行至今,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各类互联网案件2.6万余件,审结近两万件,开庭平均用时和审理期限分别节约65%和25%,服判息诉率达97.27%,当事人自动履行率达97.44%。“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创新形成了‘六平台三模式一体系’互联网法院建设的杭州样本,在新型司法规律、涉网案件诉讼规则、行为规则指引等研究上迈出坚实步伐,为群众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提升了互联网司法公信力,推动了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向全球互联网治理展示了中国智慧,为加强互联网司法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高科技加持
网上审理跑通跑快
智能立案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系统、智能推送系统、金融快审系统……这一系列高科技的加持,让杭州互联网法院网上审理跑通跑顺跑得快。
继全流程在线审理模式后,杭州互联网法院又开始解锁网上案件网上执行新技能,用陈女士的司法体验感受来说,“我一次法院都没跑就完成了诉讼全流程,执行完毕了我都不知道法院在哪。”
原来,陈女士因网购一款小方包而与店家产生纠纷,通过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网上诉讼平台提起诉讼并且胜诉,但是被告未按期履行义务,可标的还不到1000元,幸好她获悉可以在线申请立案执行了。
陈女士在线上提交执行申请后,执行警官通过平台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查控,并依法扣划了其名下银行账户相应的存款,该案成功执结。从起诉到执行,陈女士全部在网上进行操作,一次法院都没有跑。
杭州互联网法院通过网上诉讼平台、在线调解平台、电子证据平台、电子送达平台、在线执行平台以及审判大数据平台“六平台”的搭建,利用智能化技术变革审判模式,实现了案件在线处理、快捷办理,让老百姓打官司“一次都不用跑”,感受公平正义的触手可及。
记者了解到,凡当事人同意在线审的案件,100%在线开庭审理。身处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地的当事人通过在线方式顺利参加庭审、完成诉讼。据统计,每年减少出行34.7万公里,减少碳排量10.8万吨;每年节约用时114.7万小时,节约纸张31.5万张。
如果说网上审案变得稀松平常,但6月20日杭州互联网法院重磅推出的“5G+区块链”的涉网执行新模式,融合了当下科技领域的两大“网红”,实现了审理模式的创新领跑。
“睫毛吹风机一个,被执行人,确认吗?”
“确认。”
6月20日上午,通过实时在线交流,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执行人员仅用15分钟,就将所有应退还货物仪器清点完毕并通过5G在线音视频展示给被执行人。在家中的被执行人将需支付的执行款项打入法院账号,整个执行过程看起来更像一场融媒体现场直播。
杭州互联网法院还首创异步审理模式,突破时间限制,当事人可利用空余时间,不同时、不同地、不同步参与诉讼活动,同时将探索目光由单纯的便民功能转移到法官赋能、规律提炼等更多元化的方向上,通过个性化程序的修补完善,更全面地体现互联网特点。
8月13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审判大数据:2019年上半年与2018年同期相比,互联网金融案件收案量增幅达39.3%,纠纷数量成倍增长,金融案件互联网化趋势明显,收案数量进一步增加或成必然。而这些案件又大多标的额小,10万元以下案件占总数的74.3%,案情相对简单。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