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者深剖南京大屠杀记忆:从战争创伤走向和平
中新社南京8月10日电 (记者 申冉)10日,以“战争与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为主题的海内外学者高层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研讨会上,中日两国学者深度剖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战争创伤”如何通过反思和“治疗”,成为推动和平的积极力量。
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田中宏在会上分享了自己与南京的第一次“相遇”,“1964年8月,中日尚未达成邦交的时代,我获得一次访问中国的机会。当年我站在南京一个可以看见扬子江的高台上,人们告诉我,南京大屠杀时这条江变成了深红色。这段历史和南京民众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深感震惊。”
随后数十年一直致力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田中宏认为,“二战期间的两个同盟国,德国和日本在战后对待历史的迥异态度,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日本不应回避曾经侵华的不光彩历史,而应反省过去的错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昕阐述了中国学者对这段历史创伤的理解:“我们希望在向国际社会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的同时,让国际社会正确理解当代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的客观化和人类性立场,从而呼吁世界民众共同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重任。”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村本邦子是一名长期从事战争等相关精神创伤的临床心理学家,她注意到,无论是战争的加害者或是受害者,在战争结束后,都深受着历史创伤的影响,甚至会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她三次带日本年轻人到南京访问,让加害者的后代和被害者的后代建立联系,就是“希望他们作为和平引导者,重新建立关联方式。”
“战争,不仅是说某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更应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全人类角度去思考其带给人类的创伤。全世界的学者从人类这个大视角研究战争暴行,才能共同阻止暴行再发生,换来全人类的和平。”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相信,深入的学术交流能够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完)
上一篇:西藏入境旅游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