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一辈子都用来做聋教育事业

2019-08-10 11:3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郑璇,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教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聋协主席,2019年5月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

  爱国情 奋斗者

  一辈子都用来做聋教育事业

  ——记“全国自强模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璇

  光明日报记者 王昊魁 张国圣

 

  中等身高、黑色正装、齐耳短发,普通话清晰流畅,阳光快乐、洒脱率真,若不是看到郑璇左耳戴了肉色的助听器,记者很难把她与“聋人”联系在一起。其实,也正是助听器和读唇,帮助郑璇更好地感知声音,与人交流。

  7月30日,重庆市渝北区,重庆市2019年残疾人岗位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此次培训,郑璇站在台前,用手语为大家打气:跟在座的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聋人,在生活、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坎坷,重要的是有战胜困难的态度和勇气,扎扎实实学习,掌握技术,证明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郑璇,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教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聋协主席,2019年5月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虽自幼失聪,但她一路砥砺奋进。2009年,不满28岁的郑璇获得复旦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她放弃沿海地区残联、特教学校的高薪就业机会,投身我国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开启了“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到特校和高校虽然都是做聋人工作,但在特校是教一个一个的聋孩子,而在高校是一批一批地培养特教老师,他们将来又会去教更多的聋生。我想让更多聋人得到改变,所以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到重庆师大。”郑璇对记者说。

  选择,既源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也来自于身为聋人的身份归属感和对这个群体的深沉情怀。

  郑璇的人生经历充满曲折与坎坷。两岁半时,一次医疗事故导致她患上感音神经性耳聋,坠入无声世界。郑璇说,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父母四处求医,尝试了许多办法,但病情没有好转。

  “不服输的父母没有放弃。”郑璇说,他们节衣缩食买来双卡录音机,放大音量让她感知声音、学发音;母亲和外婆一起对她进行康复训练,有时一个字的发音就要练几个月。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选择了把她送到普通学校读书,“当时感觉被丢到了健听人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同类人,非常孤独也很无助”。

  可以用“心力交瘁”形容郑璇求学的经历。上课时一刻不停地盯着老师唇形,要“听课”就无法记笔记,记笔记就无法“听课”;下课后,其他同学可以休息,她却需要抓紧时间借同学的笔记来抄;每天晚上,父亲帮助她“开小灶”,预习、复习功课……

  异乎寻常的奋斗换来了回报。1998年,郑璇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大学。回想奋斗历程,在郑璇看来,成长的过程是身份认同的过程,也使她坚定了“不仅要努力改变自己,还要帮助更多聋人得到提升”的想法。“沟通障碍是聋人的软肋,是限制聋人提升自己的关键,我感同身受。”

  基于这一点,郑璇在武汉大学读本科与研究生时,选择了语言学专业。复旦大学读博时,她继续将手语语言学作为研究方向。虽是聋人,她却打破了沟通的魔咒,做到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

  博士毕业后,在重师大从教10年,教书育人对郑璇来说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

  教学过程中,她摸索出了一套专门针对聋生的“三位一体”沟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郑璇用手给记者比画:课程体系如同一个三角形,两个底角分别代表汉语课与手语课,上面的顶角代表人际沟通课。“只有底部的语言基础牢固,才能更进一步,全面提升聋生的沟通技能。”

  2015年,郑璇组建学校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手语翻译团队,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做义工、搞义演,提供手语翻译和心理辅导服务。三次到西藏进行手语和聋教育调研,为社会聋人上汉语课,随特教同行送教上门。严谨治学、唇耕手耘,结出累累硕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编的《手语基础课程》被20余所高校选为教材或参考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担任国家通用手语项目评审专家、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管学生有什么缺陷,我们都要努力把他培养成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会用来做手语和聋教育事业。”郑璇说。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02版)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