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走出“负增长”的900天:投资升温 引进千亿级项目
资料图:工厂生产车间。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程昕明
辽宁终于跟上来了。
7月末,全国各省市上半年GDP数据陆续发布,辽宁上半年GDP同比增速5.8%,这并不算一个亮眼的成绩。三个月前,辽宁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是6.1%。
这是历经17个季度以后,辽宁经济第一次重返6%的增幅。
“对辽宁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辽宁经济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意味着辽宁经济开始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意味着辽宁经济进入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辽宁省省长唐一军在6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连续用了“三个意味”。
辽宁的“至暗时刻”出现在2016年。当年,辽宁以-2.5%的负增长在全国排名垫底,同在东三省的黑龙江、吉林则分别增长6.1%和 6.9%。东三省的“辽老大”沦为“辽老末”,一时舆论哗然。
自2017年,辽宁经济开始刮骨疗毒,至今超过900余天,终于“跟上了全国步伐”,但仍然落后于6.3%的全国平均增速。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辽宁稳住了吗?
“挤水分”
从2016年开始,连续几年,参加全国两会的“辽宁代表团”,日子都不太好过。
2016年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辽宁代表团对中外媒体开放,共吸引了160多名中外记者前来。记者们最关注的两个话题是:前一天,中纪委网站刚刚公布辽宁原省委书记王珉被调查,以及辽宁2015年经济增长排名全国倒数第一。
有记者提问,为什么“辽宁从辽老大变成如今的辽老末”?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坦承“压力很大”,但他为辽宁辩护,“说辽宁经济断崖式下滑,我作为省委书记,代表辽沈大地的百姓,坚决不同意这个看法。”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辽宁经济就开始逐渐失速。
“2003~2012年,辽宁GDP翻了两番多。”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这十年中,东北振兴战略给辽宁带来很大变化, “但到了2013年,我们研究新一轮振兴规划时突然发现,辽宁经济增长再度乏力,经济发展遇到了非常大的下行压力。与前十年里大部分年份相比,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减速。2015年GDP增速3%,全国倒数第一;2016年-2.5%,辽宁成为国内唯一负增长的省份。”
“负增长”的数据面前,一些家丑也逐渐浮出水面。2017年1月17日,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在挤掉水分之后,辽宁惨淡的经济数据,也就有了答案。梁启东始终反对盲目唱衰东北,在他看来,除了外部因素和自身困境,导致辽宁经济数据大起大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些年的数据造假,“自己坑自己”。
当年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直接将王珉落马与此联系在一起,“过去一段时间原省委书记王珉主持省委工作期间,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导致经济数据弄虚作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挤水分”是辽宁新任领导班子的主动选择,走在全国前面,“率先挤了水分,最后给外界造成的印象就是辽宁的增长跟全国是不可比的。”
实际上,因为数据造假而缩水的不止辽宁一家。2016年天津GDP增速9.1%,排名全国第四。2017年“挤水分”,GDP增速迅速萎缩至3.6%,与甘肃省并列全国倒数第一。
“挤水分”也带来了总量排名的下滑。2010-2014年,辽宁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7;2015年跌至第10位;2016~2018年则一直排在第14位。
林木西认为,回头看“挤水分”很有必要,否则是撑不住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201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辽宁。在沈阳召开的座谈会上,当辽宁省委负责人谈到主动做实经济数据时,习近平插话问道:“你们在统计数据上压了多少水分?”“仅财政收入就有1000多亿。”这位负责人回答。习近平听后回应:“这是个实实在在的变化。”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