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余元君:一湖碧水映初心
湖碧水映初心
追记“时代楷模”余元君(一)
编者按
今年1月19日下午,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余元君,在岳阳市君山区现场办公时突发疾病,不幸辞世,把46岁的生命献给了洞庭湖。8月9日,中宣部决定追授余元君“时代楷模”称号。
余元君的一生,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守护一江碧水的忠诚品格、永葆创业激情的奋进状态、坚守廉洁底线的高尚情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今天起,本报推出相关报道,展现余元君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恪尽职守、敢于担当,刻苦钻研、业务精湛,严以律己、廉洁正派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黄婷婷
46年前,他出生于西洞庭尾闾道水河畔一个清贫农家,久受水患之苦。
29年前,孩儿立志出乡关,他填下高考第一志愿: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
25年前,他归乡心切,与同窗挥手作别:“你去干三峡,我去搞洞庭,都是广阔天地!”
他以奔跑不休的姿态,将人生写成一本“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
今年1月19日,他在东洞庭湖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的简易工棚里倒下,从此,浩渺洞庭再无君。
8月9日,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他,是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一个将人生的注脚落在洞庭湖畔的湖湘赤子,更是一个用一生来践行初心使命的共产党员。
立志治水
——“在澧水河畔,我悄悄地有了一个关于水的梦想”:让洞庭湖区的百姓摆脱水患
余元君走后,黄宇把对丈夫的思念写成一封《寄往天国的信》。
她梦到,元君回来了,在省水利厅篮球场带孩子打球,挥汗如雨,一家人笑得好开心;
她记得,2018年8月,一家三口唯一一次出远门旅行,特意去了成都都江堰。元君说,洞庭湖的工程也要像都江堰一样修成精品,才对得起后人;
她后悔,没有督促丈夫劳逸结合,没拽着他去医院复查身体,没能任性地要求他多拍几张全家福……
但是黄宇写道:“我理解你,你在洞庭湖边长大,知道湖区人民的苦痛,你想让家乡人民早日摆脱苦日子,想让湖区人民不再吃你吃过的苦。”
18年伉俪情深,黄宇一语道出余元君年少时便萌生出的梦想。
“1990年,适逢大旱,庄稼无收,深感中国农业之‘靠天’原始落后。我以优异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希望能为家乡有所贡献。”当时的余元君戴着宽边眼镜、满脸朝气,他在一份自述材料中写道:“在澧水河畔,我悄悄地有了一个关于水的梦想。”
为了实现“水的梦想”,余元君日夜苦学,在结构力学、水力学、水力机械、水电站等专业课程上,几乎均取得了95分以上的出众成绩。
1994年毕业前夕,年轻的余元君和室友聊起未来。他说,自己志在专业技术,要当专家,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他还说,人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毕业后,他要回到家乡去,建设家乡,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出一份力。
余元君的家乡,便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里,家连着堤,堤连着垸,垸连着河,河湖相连,水天一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区人民。
彼时,洞庭湖十年九涝,余元君毕业后,干的工作便是治理洞庭湖,这也正是他幼时的梦想。
他对侄子余淼说:“洞庭湖是灾害多发地区,有个洪涝旱灾,老百姓辛苦劳碌一年,可能会颗粒无收,其生活之艰难,你们没法感受。这种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总得有人去改变。而我就出生在洞庭湖边,又有改变这种环境的专业知识,这是我回来的动力,也是我的责任。”
让洞庭湖百姓摆脱水患,成为余元君此后一生的追求。
坚守初心
——持续25年奋战洞庭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毕业后不久,余元君如愿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
然而,立志不难,坚守不易。
来自水乡,学成归来的余元君很快发现,接纳四水、吞吐长江的洞庭湖,其水系水情之复杂、洪涝灾害之频繁、治理任务之艰巨,远超他的想象,不少水利专家来洞庭湖考察都连连摇头。
工作第一年,余元君在写年度自我总结时,似乎颇有些懊恼:我自7月进院以来……力求将学校所学理论更好地结合实际,但是由于初次进行实际工作,许多东西脱离实际,脱离经验,需要加以改进。
从此,阳光下,风雨中,洞庭大堤上,出现了一个求索者的身影。
余元君在每年自我总结中记录下调研进度:
1998年,到澧县、岳阳、湘阴防汛一线,积累了一些经验;
1999年,出差101天,加班96次,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洞庭湖区堤防建设中的推广;
2002年,防汛期间参与株洲建宁闸和益阳特大秋汛的抢险工作……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