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充满温度 互联网与民生的“加法”
让技术充满温度 互联网与民生的“加法”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题:让技术充满温度 互联网与民生的“加法”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找回1万名走失者——这是不久前头条寻人公布的一份“成绩单”。
截至今年7月,头条寻人共发布来自全国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寻亲信息39738条,借助人工智能和平台传播等技术,找回包括3897位老年人,974位未成年人和5129位成年人在内的1万名走失者。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善意。从网络寻人、网络救助到缔造新职业,信息技术融入公益、民生等诸多领域,向人们传递着一根网线背后的民生温度。
“60秒”背后的民生温度
茫茫人海中寻找走失的亲人,需要多长时间?60秒,这是今天网络技术给出的一个答案。
2017年3月27日下午,北京一位15岁女孩走失,网络平台以走失地为圆心,将寻人启事智能推送周边5公里范围用户,整个寻找过程不到60秒。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用秒来度量寻人信息的传递恐怕很难想象。今天,信息技术让寻人拥有了更多途径和更高效率。
“科技可以传递善意、汇聚善意、激发善意,让所有人帮助所有人。”字节跳动副总裁张羽说,大规模的用户基础决定了网络平台可以追求更大规模的公益。头条寻人正联合23家移动平台发起“亲情守护计划”,帮助更多走失者更快回家。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公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网络寻人、网络救助到爱心包裹、运动捐步、远程教育……今天,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脱贫、环保、医疗救助等诸多领域。技术发展也激发出社会更多善意,“指尖公益”蔚然成风。
以募捐为例,有数据显示,2018年,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为全国1400余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
专家认为,信息技术有助于推进人人公益,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案。
新就业中的“民生底色”
1960万个就业机会——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以美团点评为研究对象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美团点评平台共带动就业机会1960万个。其中,超过270万名外卖骑手从美团取得收入。
在美团外卖中,约31%的骑手来自传统产业工人。互联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问题。
互联网带动就业并非新鲜事。今天,新技术、新应用的兴起极大程度拓展了服务业的外延,降低了就业门槛。从外卖骑手、物流小哥到网约车司机,因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而催生的新职业不胜枚举。
不久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的13个新职业中,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员等因信息技术催生的职业占比过半。
新职业之外,新的就业形态正在形成。近来,“斜杠青年”这一词语逐渐在社会中走俏,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生活方式,拥有多份兼职工作,收入结构更加多元成为当下年轻人就业的特点之一。
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能力,信息技术从多个维度推动就业。这是技术的外溢效应,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探索效益与公平“双赢”
曾几何时,补齐民生短板与寻求商业效益被认为是跷跷板的两端。今天,信息技术正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逻辑,追逐效益与公平的“双赢”。
内蒙古兴安盟大米卖出220吨,河北保定香酥脆枣卖出1万份……此前阿里巴巴于北京举行的“2019脱贫攻坚公益直播盛典”上,来自14个贫困县的工作人员与网红主播共同推介特色农产品。3个多小时的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超10万件,平均每分钟卖出农产品超16000元。
产品火了,村里赚钱了,平台也获得了不少流量。“直播扶贫”提高了效率,也换来了收益。
“互联网+民生”是公益、是产业,也是商机。智能医疗、网络教育、智慧出行……由此衍生出的共享、普惠和开放的经济生态,既颠覆了旧有商业逻辑,也改变着服务民生的模式。
让技术充满温度,既是人们的期许,也应是产业发展所遵循的路径。互联网更好服务社会、改善民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各方的投入与监督。
“越接近需求,越解决问题,‘互联网+民生’的生命力也就越强。”工信部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认为,“互联网+民生”的本质是需求。在产业生态中,要始终把民众需求放在核心位置,既做到了解民众所需,找到民生痛点,也要从体制机制上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