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蜀兴川贡献坚实力量 四川司法行政系统改革创新跨越发展
为治蜀兴川贡献坚实力量 四川司法行政系统改革创新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 马利民
本报通讯员 简华
近年来,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四川司法行政系统面对“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的局面,迎难而上、改革创新,不断实现自身工作跨越发展,为治蜀兴川贡献司法行政的坚实力量。
厚植法治土壤
走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寺庙,法治标语和法治宣传栏首先映入眼帘,汉藏双语、图文并茂。寺庙的法律图书角,汉藏双语普法读物供僧侣和信教群众免费借阅。
近年来,四川省持续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厚植法治土壤,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习惯。
立足全国第二大藏区的实际,四川省司法厅在全国“法律六进”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法律进寺庙工作,探索总结出进寺庙“四进七有”工作模式,使法治宣传、普法读物、普法阵地、法律服务进寺庙实现全覆盖,成为藏区依法治理的典范和法治四川的响亮品牌。
针对藏区法律资源、法律人才比较匮乏的现状,四川省司法厅整合全省法律人才资源,组建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和四川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团,进入藏区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深受藏族群众欢迎。
在其他地区,司法行政机关精心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创新推进“法治四川行”,持续开展“法治宣传进万家”“宪法法律进高校”系列活动,绵竹法治年画、泸县“法娃”、藏汉双语连环画等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法治宣传名片。
构建服务体系
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讨薪、工伤法律援助案件,一律免予经济条件审查,无需农民工提交经济困难证明……四川省司法厅连续9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专项活动”,年均为农民工讨回欠薪赔偿金1亿多元。
根据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情况,四川司法行政部门还在川籍农民工集中地区建立省外法律援助工作站23个,每年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5万余件。
去年3月,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钟女士的丈夫在一工厂车间工作时受伤,半年多来无法正常工作,工厂对工伤赔偿却一再推诿,钟女士一家为此十分苦恼。听说街道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可以免费视频咨询律师法律问题,钟女士便来到德源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求助。
通过郫都区司法局的“视频12348平台”在线连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值班律师和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律师专业解答了钟女士的疑问,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以及钟女士丈夫工伤鉴定所需手续、时效和程序,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告知了钟女士法律援助所需手续。去年11月14日,德源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对钟女士进行回访时,钟女士说:“十分感谢‘视频12348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帮助我们妥善解决好工伤赔偿问题,丈夫现在伤好后已继续回到原工厂工作。”
近年来,四川制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规范,出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考评办法。全面推进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3652个,开通“12348”四川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抬头可见、扫码可得、触手可及”,还建设起全国唯一的“12348藏汉双语法网”。创新推进全天候“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设,实现“群众一旦有需求、援助随时有响应。”
与此同时,四川省还持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扎实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
“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只需‘打一个电话、上一个网站、进一道门’就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2018年6月,四川省司法厅负责人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夯实基层基础
7月9日,藏族小男孩扎巴跟着爸爸来到色达县色柯镇司法所,一进门爸爸就跟工作人员咨询起房屋买卖的法律事宜,扎巴便跟大厅里的法律智能机器人“色小法”玩了起来。
“小朋友们别玩火,引发火灾酿大祸,突发火灾要冷静,119电话记心中。”“色小法”播放的普法歌曲实在有意思,扎巴跟着唱起来。
色柯镇司法所是四川已建成的3708个规范化司法所其中之一。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