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调研看中国改革形势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题:改革攻坚 愈难愈进——从基层调研看中国改革形势
新华社记者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国内结构性、周期性矛盾凸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连日来,新华社派出多路基层调研小分队深入一线,触摸经济脉搏,感知改革强音。中华大地上,改革引擎加速运转,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优”营商环境 “稳”经济之基
“创业初期被成都高新区发现引入,在注册公司、税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发展壮大后,高新区帮助企业协调扩大办公场所、提供融资支持。”极米科技副总裁郭雪晴告诉记者,在不到5年时间里,这家创新公司不断成长壮大,在中国投影机市场占有率达到15%。
为更好培育新动能,成都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分层分级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对口服务。
重庆两江新区政务中心社会监督员——中美合资企业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公关部总监戚远林把随身佩戴的工牌翻过来,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他另一重身份。
“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也可以随时向两江新区政务中心提建议。”戚远林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两江新区共有23名社会监督员,其中11名来自企业,主要职责是反映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诉求。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从拼投资、拼优惠政策到拼服务、拼营商环境,各地方政府竞争理念发生深刻转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人才、资金、技术的竞争,只有在营商环境上做得更好、做到最好,才能抓住创新时代的黄金机遇,对中西部来说,尤其如此。”西部省份一位基层干部感慨地说。
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的竞争力,更是一个国家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胜出的硬实力。
2018年底,一张“清单”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发布。以此为标志,中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真正实现“非禁即入”。
世界没有先例,这项重大制度创新,释放了最大限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的强大决心和勇气。
面对风险挑战,中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国内市场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
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今年要把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再压减一半以上,中央层面再取消下放50项以上行政许可;
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等结合;
优化政府服务:打造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世界银行的报告中,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一次提高32位,改善幅度为东亚太平洋地区之首。
“攻”改革之坚 “活”创新之水
在成都,一场源自高校的职务发明产权混改,将触角伸向产权“禁区”。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明确将职务发明成果由国家所有改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将“事后股权激励”改变为“事先产权激励”,高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三七开”比例共同申请专利。
改革唤醒一批“沉睡”的科技成果。截至今年初,西南交大已完成205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的分割确权;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评估作价入股成立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值超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
自上而下顶层设计,自下而上基层探索,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经验,正在全国各地转化为生动的改革实践。
今年预计减税降费2万亿元——
财税改革纵深推进,减掉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活力。
今年前5个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930亿元。其中,深化增值税改革自4月实施,4月、5月整体净减税2218亿元。
记者调研发现,多家企业计划将节省的税金投入到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中。
在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市景谷县,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初步测算,增值税税率下调一年将带来1000余万元的减税,对正处于拓展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攻坚期的公司来说,是一剂强力‘催化剂’。”公司总经理张开赋说。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