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不配合,基层敢主动创新?八大难点致基层治理低效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施行了一系列实招硬举,为基层减负松绑,收到一定成效。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时下令基层治理运转不畅、治理效能偏低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治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有的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痼疾相交织,导致一些地方治理目标失准、治理手段失灵、治理效率失速。
基层治理中,有哪些“零件”不堪使用致使治理失准?有哪些“链条”传导不畅致使治理失灵?又有哪些环节缺乏“润滑”以致治理失速?半月谈编辑部特别捕捉基层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梳理出八大难点,为改变基层治理低效寻诊把脉。
关键词:履职空转、目标错位、中层梗阻、“非常”滥用
担当走偏、弹性欠缺、结构倒悬、成本错配
难点一履职空转:看似人人经手,其实个个不管
在北方某省的一个乡镇,半月谈记者看到一份关于乡村振兴的文件,文件附页很厚,涉及中央、省里出台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这份文件的批阅栏里写着“请某某县长、某局长阅”,每个人的名字上都只划了一个圈。总共有10多个人圈阅,涉及农业、林业、财政等部门以及相关县领导,但没有一条具体意见。
当镇里干部期待市里和县里出台具体实施意见的时候,等来的却是带着一堆圈的文件。“圈阅一大堆,意见没一条。”基层干部认为,中央、省里的文件是指导性意见,统揽全局,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具体指导实践,还得市里、县里和省里具体部门针对不同情况,出台具体的细则。
于是,基层干部向上级相关部门请示该如何做、能不能做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按相关政策规定办”。受访基层干部反映,如今,文来文往,文件批转依旧,但有具体意见的少了,“看似人人经手,其实个个不管。”
基层干部认为,这种推来推去的事情,常常是比较棘手、政策边界把握不清、权责界定不明的工作。有的时候,会议有传达、工作有布置、事后有督查,但工作没进展,事情没解决。“个个都是‘二传手’,没有主攻手,‘空转’背后潜藏风险。”一位基层干部说。
难点二目标错位:上级看“单项成绩”,基层要综合考量
北方某镇上有一家存在多年的企业。环保督查期间,这家企业被认为距离居民区太近,必须整改。为了落实整改意见,县里要求镇政府和镇上的这家企业必须将周围1.4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搬走,且规定了整改期限。
“1.4公里是10多年前根据过去的技术标准制定的要求,现在企业技术条件已远胜当时,用老标准来要求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企业,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就几个月的时间,要将周边1万多居民搬走,怎么可能?”该镇党委书记说。
为了满足上级要求,这个镇和企业只得签订搬迁承诺书。“不签有什么办法?如果不做出限定时间内把这些居民都搬走的承诺,企业年审就无法通过。老板都被逼哭了。”当地干部说。
基层干部认为,承诺算整改措施之一,上级部门拿到这个承诺就好交差。至于承诺里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实际,能不能完成,则不在上级的考虑范围。但对作出承诺的基层干部来说,如果承诺内容到时无法兑现,等待他们的就是问责。
对镇里来说,其实更多考虑的是信访稳定问题。“连补偿方案都没有,几个月把1万多名老百姓搬走,很容易有信访维稳事件。有了上访的,被问责的还是乡镇干部。”镇党委书记说。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部分上级部门或领导只考虑自己的单项工作,要求太教条、唯上不唯实,以及上下级有效沟通互动不足等,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名乡镇干部说,有的上级部门看到周边其他地方类似的工作做完了,就要求我们也必须做完,却不关心实际情况如何。“为啥别的乡镇能做,你不能做?做不好就是能力不足。”其实,其他地方也许同样为难,也扛着风险,甚至只是变通一下应付差事。
难点三中层梗阻:上面事情往下甩,下面问题对上瞒
去年,为抓好交通运输安全,中部某省整治车辆超载问题。初衷本来是好的,但工作一级一级往下传达,却变了味。作为职能部门的县市公路局本应到一线部署安排,但在部分县,却完全变成了乡镇一级的事情。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