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选择上雷场!
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杜富国庄严敬礼。张永进摄
“‘大马’,我带你试试塑胶跑道,咱部队还没有呢!”
山城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春雨初歇,战友重逢,一场3公里夜跑成了最隆重的纪念。
“大马”名叫马玺君,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而他的战友,正是扫雷英雄——杜富国。
几个月前,他们一起在云南边境从事和平年代离危险最近的工作——扫雷。2018年10月11日,在处置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时,杜富国对同组作业的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独自上前排弹。没想到,排弹时突遇爆炸,杜富国用身体挡住弹片,保护了战友,自己却身受重伤……
虽然从此身体不再健全,但杜富国从不后悔。即使再发生一次,他依然会说“让我来”!
夜色中,杜富国和马玺君跑得十分尽兴。看着满脸汗水的杜富国,代表战友前来探视的马玺君内心充满敬重:杜富国虽然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但依然是那个执着、坚定、乐观、向上的好兄弟。
英雄壮举撼边陲
——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
张首伟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李大勇 欧阳治民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选择上雷场”
康复中的杜富国心中始终想着扫雷。
负伤后刚苏醒的那些天,他总是对医护人员说:“我得加强锻炼,让自己好得快一点,这样就能早点回去扫雷了。”
虽然双手已截肢,杜富国仍没有放弃。他对前来探视的分队长张波说:“现在科技很发达,装上智能手,还可以排雷。”
当得知眼球也将被摘除,不能再上雷场时,他依然牵挂着扫雷。他说:“如果可以,我想学学播音,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扫雷工作。”
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杜富国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动情地说:“战友们,对不起!原谅我再也没有办法跟你们一起上雷场了,请你们替我继续完成任务!”
8年多的军旅生涯中,杜富国有3次重要人生选择,每次都选择了生死雷场。
第1次,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的他,主动选择进入更具挑战性的扫雷队。第2次,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炊事技能不错,觉得炊事员岗位更适合,但他坚持要到扫雷一线。第3次,排雷遇险,他选择了让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
一次次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为什么?
答案,写在他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当云南边境第3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时,他立即报名。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他这样写道:“加入解放军这个光荣集体,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
答案,流露在他与战友的对话中。2018年9月,一名服役期满的战友私下问杜富国“走不走”,杜富国答道:“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从此,那名战友再也未提退伍的事。
答案,饱含在边疆人民的泪水里。驻地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告诉记者,在当地,饱受雷患之苦的“地雷村”比比皆是,扫雷队来了后,猛硐乡再也没发生过人员和牲畜触雷事件。得知杜富国受伤,村民李云孝、钟仙红、钟仙艳等人带着自家的土鸡蛋,在大雨中颠簸7小时赶到医院探望:“杜班长是替我们冒的险,替我们受的伤,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或许,“英雄”这两个字有太多的内涵,但对于杜富国来说,它只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信念。曾有人问杜富国:“你后悔去扫雷吗?”杜富国摇摇头,答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选择上雷场!”
“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
每天早上,杜富国牙齿、残臂、脚掌并用,基本能自己穿衣、洗脸。今年3月初,当他可以逐渐分辨物体的大小、软硬、温度,可以拿起水杯、橘子和花朵时,他将两枝康乃馨送给了医生,将一朵玫瑰送给了妻子王静。
“他从小自立,负伤后也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父亲杜俊说,杜富国作为长子,从小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看到邻里乡亲有需要帮忙的,总是主动上前,大事小事尽心尽力,大家都夸他懂事。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