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重申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表明中国从来都是负责任的,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华文化殖民论”的误解。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中等收入陷阱——驳斥“中国崩溃论”
西方炒作“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从未绝耳,只要中国经济稍有点短期波动,或者在某个阶段的经济指标不如预期,世界范围内就会上演“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年度大戏。他们仅从表面数据出发,草率地把外部环境的恶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三期叠加”过度放大为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中国身陷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从而忽视隐藏在大数据背后微观基础的持续改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实际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对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中国勇立潮头,致力于同各国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新模式,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从“国家级新区”到“自由贸易区”甚至到“自由贸易港”。第二,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一是推进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二是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持续加大简政、减税、降负的力度,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护。第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牢牢把握互联互通这个关键,在“五通”领域成果丰盛:在政策沟通方面,“一带一路”已经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受到全球广泛欢迎,它被看作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在设施联通方面,中国的经验是“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沿线五个方向地区的公路、铁路、港口和航空等建设如火如荼,复合型交通网逐渐成型;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不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创新金融合作方式,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相继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由此诞生。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尊重沿线各国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夯实民意基础。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开发合作、共同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正承载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一系列数据光环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改写“零和游戏定律”——驳斥“中国威胁论”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众多西方学者秉承“修昔底德陷阱”的“国际关系铁律”,基于古雅典与斯巴达之战、德国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等客观历史事实,公然抛出“中国威胁论”,暗示中国正随着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各项权益。
殊不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一直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昭告世界:“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创新中国外交理念,提出国与国要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同时指出:“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明确否定了权力至上的强权政治理念、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逻辑思维。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努力加深大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与多边的联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纵观全球,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触及世界各个角落,凭的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与他国交往原则。新时代的中国既要扩大朋友圈,也要深耕朋友圈,平等相待、互相信任仍然是建立和维护朋友圈的基础。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不断表明中国爱好和平的世界意愿,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期间,对记者说道:“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