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2019-05-20 11:0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

  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五四风雷,百年激荡。在五四运动100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深刻阐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复兴力量,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道路新起点:五四运动成为探索中国道路的伟大开端

 

  伟大的历史事件,其意义必将随着历史演进愈发彰显其光芒。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然而,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也好,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失败。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步步加深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斗争的总爆发。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遭受外交失败,再一次陷于民族危难。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回忆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中国人民彻底清醒地认识到“公理难伸,强权未已”,爱国风暴汹涌而至。与以往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各阶级群众第一次共同行动,使五四运动有了前所未有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改造强盗世界”等主张彻底打破近代以来的“尊洋主义”,赋予反帝反封建斗争新的内容;各种群众组织“直接以革命手段行使平民的政权”,使运动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力量,救亡图存由此翻开新的篇章。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使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的历史必然。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在苏俄从书本上的学说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工人和农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社会的主人。这场革命给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国先进分子展示了一条新的出路。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在爱国运动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华民族从沉睡中复苏了。五四之后,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等广泛开展起来。人民大众的觉醒和奋起促使更多先进分子选择依靠民众的革命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越来越多先进分子的共识。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之前,经过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国思想界“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当时,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各种主义和思潮蜂拥而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为人们所重视。五四运动为新思想、新文化开辟了道路,促使思想界沿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方向探求改造社会的新出路,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当时创办的400多种新刊物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或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达200多种。《新青年》杂志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对各种思潮和政治主张的反复鉴别比较,越来越多的爱国进步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集合起来。在五四运动担任主要领导骨干的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得到淬炼和成长,很快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在回顾五四时期思想经历时就谈道:“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青年周恩来在致友人书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922年,恽代英在一篇文章中呼吁:“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他们都把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深刻思考中国的革命和未来,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