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怎么做? 成都迎来“最强大脑”
成都迎来“最强大脑”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举办。大会期间,各路专家学者齐聚西博城,围绕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献言献策。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闵希莹
要做好大环境还要讲究“见缝插针”
谈及成都首提并建设公园城市的宏图,闵希莹直言,成都拥有非常好的建设条件,“这是一座生活品质城市。天府之国,也是大家熟悉美食之都,宜居城市,非常惹人喜欢。”同时她强调,山水环绕的良好生态环境,也为成都提供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本底。
在肯定外部条件优越的同时,闵希莹也指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应当遵循“见缝插针”的原则。“人口集中在老城区、中心城区,是成都突出的特点之一。”她说到,这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人均绿地数量不足,导致市民享受绿色生活的过程中出现了“时空交错”的困点,“譬如,人们往往只有在周末等有充足时间的情况下,才能驱车到郊外去亲近自然。”
为此,闵希莹强调,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做好大环境,还要讲究“见缝插针”,关注一些小的街头绿地、口袋公园,让自然环境更切合,更便于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
既要保持传统文化也要考虑科技发展
“在发展公园城市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成都的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那些为世人所称道的特色。”郭仁忠说,政府、专家、市民应该共同合作,不断挖掘成都特色,让文化可持续传承。
与此同时,他特别提到了科技对打造公园城市的影响。“建设公园城市时要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以及其对城市的影响。”他强调,建城理念、科技发展、传统文化的保存,这些要素要相互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核心价值在于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克斌认为,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不忘初心。“就是你建设城市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去实现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为了大家生活得更好。”
贺克斌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另外,他也表示,成都人均GDP已经到了1.2万美元,已经具备了治理突出环境问题的能力,加上成都优良的生态本底与文化底蕴,市民对美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建设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市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由之选。“公园城市建设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人才、产业、产城结合和区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力点,公园城市推动环境、产业和社会发展得到综合统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
公园城市的真正要义在于充满生命力与创新力
“公园城市的真正要义是充满生命力,充满创新力、充满青年活力。”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公园城市绝非表皮上看到的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另外他强调,公园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在城市里增加公园,“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最高价值就是道法自然。“未来工业文明到了智能生产的阶段,公园城市也是智慧城市,是体现智能生活和智能社会的。”同时,吴院士也希望公园城市是体现复合模式的城市。他认为中国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复合,公园通过与教育、医疗、创新、文化、商业、居住等不同功能复合,真正实现“家在公园、生活在公园、生产在公园”,也就是“家园”的概念。“我的家在公园内,市民的生活融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不仅维护整个生态系统,也从整个生态系统中得到生活的智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
公园城市必须要有美丽的河网体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在论坛上表示,公园城市需要美丽的河网体系。他认为,成都应当将建设“公园城市”放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宏观视角,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的历史维度,放在绵延4000多年的河流文化和城市发展史中去思考。具体而言,要有创新理念,绝不能简单地把过去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理念套用到“公园城市”上。
下一篇:习近平将检阅中外舰艇编队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