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国人,到底有多少次改变阶层的机会?
2019-06-17 22:24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在这个财富巨变的时代,财富的逻辑早已生变,过去是劳动造富,未来更多是投资造富。相比于劳动投资性收入,一
2018年,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全国热映,这部片子以3个贫穷青年为主线,讲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从底层一路拾级而上的奋斗历程。
↑ “大江大河”剧照
“赚小钱靠技巧,发大财靠康波”,投资是撬动人生的支点,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个人财富积累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基本确定了投资的输赢。
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整个经济都站在一个上升的电梯里,那么不管你在电梯里是蹲着,站着,还是跳着,你的财富都在快速的增长,区别的只是速度和幅度而已。
但如果整个经济都进入了一个下行的电梯,那覆巢之下无完卵,不管你多么努力的往上跳,也避免不了坠入深渊的厄运。
所以投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顺势而为。
一、 过去几十年中的5大造富机会
财富的英文是“fortune”,“fortune”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命运。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财富命运,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回顾过去几十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时势造富的成功案例。从改革初期,大概有5次造富的机会,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一次,命运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的大势,给我们的机会就是下海。
1984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南方讲话”,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看准了短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的潜力,中国第一代企业家“84派”应运而生,鲁冠球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鲁冠球先生坚持认为“社会趋势性的东西一定要去做”,从60年代便顺应社会趋势开始创业,1978年判断出国家将要大力发展汽车业,他下定决心舍弃其他项目,专攻汽车底部零件——万向节。
↑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先生,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典型代表
1983年,在国家肯定了非国营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后,他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合同,使得“万向”成为国内率先实行个人风险承包责任制的乡镇企业。
1988年,他出资1500万元买断了工厂股权,万向正式从乡镇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开始市场化。最终鲁冠球先生成为民营“不倒翁”、商界“常青树”,缔造了一个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等多个产业、营收破千亿的商业帝国。
2.过去20多年人口红利的大势,给我们的机会就是地产。
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方讲话”,这一年诞生了一大批企业家,他们也被称为“92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房地产,1992年南巡讲话市场经济确立,商品房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以北京为例,当时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方米,较为短缺,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商品房价格刚开始放开,以年均30%的速度上涨,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热情被充分激发,房地产开发迅速升温,开启了建设狂潮。
199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7%,地方房地产投资普遍增长50%以上。这一年杨国强看到了人口红利和城镇化红利,接盘创办碧桂园,在近20年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中高速发展,目前碧桂园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7000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图表1 商品房市场化后,销售额快速增长
↑ 资料来源: 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图表2 商品房市场化后,销售面积屡创新高
↑ 资料来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你能认清大势,早一点买房,甚至多买几套房,那么你的财富和命运可能会彻底改变。
我身边有两个朋友,一个在十年前借钱买了房,另一个则是不舍得买,一直在努力的存钱。结果,前一个朋友现在不仅早就还完了贷款,还又买了一套大房子,而后一个朋友后来辛辛苦苦攒的钱才刚够一个小房子的首付。
两个人对大势的判断不同,财富的增长和人生的轨迹也就完全不同了。
3.2001年中国入世,给我们的机会就是贸易。
[ 编辑: 运营BX01 ]
下一篇:科技助力金融 创新引领未来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