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金融创新的落脚点
本报记者赵萌
“过去的几年,金融科技市场投融资规模呈井喷式增长。随着开放银行的兴起、监管清晰度的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成熟,2019年将成为金融科技的又一个‘大年’。”近日,中信集团原监事长朱小黄在“2019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在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2018年以来,开放银行概念迅速“蹿红”,更有银行提出“开放银行+”的创新理念。
论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的最后落脚点必须是实体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容易带来社会财富的不公平流动。因此,围绕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创新备受市场关注。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银行机构的金融创新仍存在诸多痛点。
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惠及民生
“我们曾经做过研究,希望找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比例的一个‘黄金点’,建立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是16.7:1,即一个单位的实体经济可以支持16.7个单位的虚拟经济。”在上述论坛中,朱小黄用一个比例数据强调了金融创新应落脚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金融生态,同时,金融科技的最终‘落脚点’还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要求。”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业务总监吕仲涛强调,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运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金融,进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最终惠及民生。
而在实体经济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民营、小微企业。据了解,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监管层不断释放民营、小微企业利好政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对其支持力度持续增强。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4.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多的企业主体滞留在银行服务体系之外。“从现状看,我国的金融供给总量合理,但存在结构性失衡。”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认为,从小微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其商业模式单一,缺乏抵押品,在当前银行风控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很难通过信贷审核标准。即使通过了信贷审核标准,也因其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比较高,导致信贷定价居高不下。
因此,银行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创新解决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缺失、生存周期短等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十分重要。
据吕仲涛介绍,目前,工商银行秉承“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的发展理念,打造了以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一个平台”和经营快贷、网贷通、线上供应链融资“三大类产品”为核心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以期打通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
开放银行赋能商业新生态
“我国已经进入由‘互联网+’到‘智能+’跨时代跃变的新阶段,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银行的生态,需要银行以‘开放’为原则,从根本上构建起面向未来、更具新时代基因、更加智慧的经营发展模式。” 吕仲涛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开放银行”概念赚足了市场的眼球,也因此被誉为开放银行元年。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开放银行”,场景突围、平台化布局被频频提及。据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在论坛上介绍,该行的开放银行平台目前已开放了8种类别、14个产品、116项服务,以每周至少上线1项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将建设银行服务开放出去。
“开放银行与普惠金融,二者的属性、耦合度非常高。”百信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李如东认为。百信银行与爱奇艺联合推出的爱奇艺“零钱plus”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用户在爱奇艺的场景内就可以获得更加便捷的金融增值服务和会员权益,同时,爱奇艺获得了有价值的会员,百信银行则获得了用户跟存款,实现了三方多赢。
开放银行已经起步,然而,业内专家认为,要走通开放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条路径,还有许多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开放银行,就是利用金融科技实现银行与商业生态的链接,使金融更加地普惠,因此,开放银行应该具备三个内涵,缺一不可。”李如东表示,安全标准先行、金融科技驱动、链接生态赋能是开放银行三个必不可少的内涵。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