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银行“上网下乡”这三年
三年前,在中国银行业整体转型的背景下,刚成立一年有余的中原银行,正式开启了“上网下乡”新征途。
三年后的今天,中原银行“上网下乡”正在展现全新图景:金融科技深刻影响和改变内外生态,数字化转型正在敏捷推进,以上网思维解决下乡问题成效凸显。中原银行正在蹚出一条城商行独特的发展之路。
风起商业银行转型
数据大集中VS深耕乡村
奠定发力基础
所谓“上网”,就是坚持“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科技信息系统,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移动金融、线上金融,加强线上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下乡”则是积极推进“理念下沉、资金下沉、渠道下沉、产品下沉、服务下沉”,加快县域支行、乡镇支行、惠农服务点“三位一体”建设,把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推广到广大县域、村镇,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抢占农村金融市场蓝海。
“上网下乡”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尤其是中原银行利用“上网” 的手段,来“解决”下乡的问题。中原银行提出“上网下乡”战略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经济下行倒逼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2015 年11 月10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中央提出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要求。2015 年12 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16 年经济社会发展需坚持稳中求进,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对当时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带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急剧上升;另一方面,降成本叠加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的定价权丧失,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巨大冲击。因此,中国社会在各个层面都在推进转型升级,作为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转型升级既是时代的责任,也是生存的需求,更是发展的机遇。
第二,是金融科技飞速发展重塑金融生态。
2015 年以来,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 科技的力量不断从基础层向应用层渗透。自中国经济迈入“新经济” 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重塑商业生态, 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期待也在持续变化,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方式也需做出调整。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区块链技术发展,包括金融科技的变化会带来金融服务的一些变化,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金融业不得不关注和利用顺应这一种变化来形成我们自己的战略趋向。受制于传统商业模式,银行服务手段欠缺、效率低下、风控不严、热情不足,在应对复杂趋势时桎梏渐显。科技公司利用先发优势,渗入金融领域细分市场, 聚焦特定人群,不断蚕食传统银行业的既有疆界, 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一系列平台化金融科技公司生态圈快速崛起,不断倒逼银行业转型。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的业务、网点机构、风控模式、客户定位等层面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敲响了警钟,以前传统银行躺着收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作为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融合互联网实行转型发展。2015 年11 月8 日, 历时18 个月的大集中项目圆满收官,实现了全行15 家分行430 家网点的数据大集中,中原银行信息科技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科技化转型蓄势待发。
第三,城市红海到农村蓝海战略跃迁。
河南既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 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全省涉农上市企业发展到59 家,同时河南更是县域经济大省,有105 个县级市和县,GDP 总量的70%、就业人口的70% 和地方财政收入的35% 左右均来自县域,全省金融总量的44%、增量的58% 在县以下。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在网点布局上重视城市区域,忽视农村市场,在客户选择上重视优质客户,忽视更广大基层客户的金融需求,导致不少客户群体长期无法获取金融服务,无法成为资金的融入方, 长期、被动地扮演资金供给者的角色, 而不是金融体系的受益者。作为农业大省,中原银行既是市民银行和中小微企业的银行,更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银行。只有扎根河南、深耕农村, 我们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AI、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痛点提供了手段,同时也为丰富客户场景体验、提供非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打破物理空间的阻隔,使偏远地区的人群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洞察客户的信用能力,突破原有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使农村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促使商业银行完成从城市红海到农村蓝海的战略跃迁。
拥抱金融科技
四大线上平台引领“上网”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