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二十年时间,筑起了复旦的第七教学楼!
校党委书记焦扬与现任支教团成员合影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队员张煜昱的英语课堂在这一天显得气氛尤为热烈。面对一行长辈,精神气儿满满的孩子们不仅用朗朗诵书声致以欢迎,更从从容容地汇报了自己的课业进步情况,收获一箩筐亲切鼓励。
5月14日至15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党委副书记尹冬梅和部分研支团老支教队员及特邀人员一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考察慰问复旦大学研支团。张煜昱所在平峰中学便是此行第二站。
2019年是复旦大学研支团在西吉支教的第20个年头,他们先后到访四所当地中学,在这四个支教点看望支教队员与当地学生,重温支教工作的日常场景,回忆廿载艰辛与快乐,畅想开启全新篇章。
焦扬一行来到研支团队员张煜昱的英语课堂
改变西海固:在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种下希望
支教队员拍摄的平峰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却也是一群人释义的“宁夏‘西’吉、上‘海’复旦,感情牢‘固’”。正是这片层山叠峦,用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记录下复旦研支团的20年扎根。
2008年建下水塔,2009年布好路灯,2010年修成锅炉房,2019年揭牌广播站,三合中学的基础设施正在变好。这一点,甚至让二十届研支团队长杨陈浩彤在初来乍到时惊觉环境并不似传说中那般艰苦。他明白,改变的点滴,皆是前辈们工作过的印迹。
三合中学第7届和第21届研支团
在这所于2005年高考大专上线人数超过70%,并在此后几年始终保持70%水平的学校(2008年以后,三合中学撤销高中部。复旦研支团在当地的四所支教学校目前全部为初级中学),前校长张玉良说,因支教队员的帮助,“凡是困难的学生都可以上学,凡是优秀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奖励”。
第20届研支团成员杨陈浩彤在上课
“当时这片土地没水、没电、没钱,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希望,而我们是希望的守护者,我们也许没办法改变我们所有的学生,我们也许只能改变一小部分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正满怀希望去改变他们的命运、家族的命运和家乡的命运。”第六届支教队长高天说:“哪怕我不能、也不可能让我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但至少能让他们比不读书的他们,更具有人生的竞争力。今后无论是出去打工还是教育他们的子女,都能比他们的父辈更出色。这就是代际的希望,也是这片土地的希望。”
第6届研支团成员高天
王连彪的人生轨迹是这份希望的写照。六年级时,他在三合中学第一次见到复旦大学第九届支教队员蔡沅鋹。
这位来自新加坡的支教队员是全国第一位外籍支教老师。当时王连彪连ABC都不懂,如今他已于宁夏大学毕业,来到蔡沅鋹的公司就职。
当年,为了练好发音,王连彪开始一有问题就跑去教师宿舍请教蔡沅鋹,而蔡沅鋹则跟学生打得火热,家访走得很勤,几十里山路亦无话。他不断与所有学生们说,去外面看看吧,世界很大。他还说,老师希望你们念好书,或者学门手艺,最重要的是希望你们能有选择的资格:“就算日后种田,也要是一种选择,而不是无可奈何。”
第9届研支团成员蔡沅鋹
一年后蔡沅鋹离开。失落之余,从来对学习不太在意的王连彪开始发奋努力:担任班长、频繁获得奖学金、名字传遍每个学校。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蔡老师在的时候,他讲外面怎么怎么好,我觉得,哦原来这样好;他走后没人讲了,就好像外面的世界不存在了,那我得自己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吧。总觉得学习好了,就可以实现了。”
下一篇:什么是BBays?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