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一位保监会退休副主席的感悟:网络互助需监管与自律 中国将出现一家独大的互联网保险平台

2019-05-11 21:5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至今,有40年了,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从规模上看,中国是世界第二,但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看,国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至今,有40年了,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从规模上看,中国是世界第二,但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看,国内的保险市场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是保险大国,但还不是保险强国。现在,我们也正在向保险强国迈进。

保险中介之地位:保险市场主要参与者之一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初,中国人保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当时的口号是“多渠道广代理”,主要通过外贸公司、铁路部门做货物运输保险等业务。

1994年引进个人营销制度后,人身险保费迅速超过财产险。以前财产险保费占比70%,人身险占30%。引入个人营销,1995-1996年人身险保费超过财产险。

自2006年,银行保险兴起,使银行、邮局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业务总量占到了近40%。2013年后,互联网保险兴起,许多平台都成为互联网保险的积极参与者。

互联网时代,去中介化趋势明显。

原来酒店、商务中心有代卖机票、火车票的,消费者无需到到火车站、机场购买,如今已经可以在网上解决。是否还需要中介?

需要也不需要,中介的组织形态发生改变,消费者购买火车票、机票还是通过中介的。只不过,是互联网化的中介。

事实上,互联网保险兴起后,保险中介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专业保险代理公司增加的数量可能不是很多,但保险营销员自2014年之后到现在,四五年时间增加了约1倍。

保险中介作为一个销售渠道,保费收入在总保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如果没有保险中介,很多保费也就没有了。

保险中介之作用:开拓资源、降低固定成本

为什么需要保险中介?一个健康运行的保险市场首先要投保人,投保人有能力买保险,也愿意买保险,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投保人需要的产品。保险中介促成保险交易,监管机关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保险市场为什么需要中介?保险代理是发现客户——激发客户的购买愿望——设计投保方案——办理后续服务。

保险公司可以招收员工去卖保险,但员工的固定成本很大,个人代理人降低了险企的固定成本,没有业绩就不给佣金。固定的员工,即便最低工资也是成本,且劳动合同也不能随便解除。

因此,对保险公司来讲保险中介是可以降低固定成本 。兼业代理,就是利用主业的客户资源再去开发保险客户。以银行为例,银行的存款户是银行的客户,将他们开发成保险客户。专业代理,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保险公司的竞争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品牌、服务,而最重要的是渠道。产品好是不是一定能卖出去,产品性价比高,能不能卖出去?不一定,关键是有没有渠道卖出去。所以,保险公司竞争最重要的是渠道竞争。

渠道竞争主要是争夺中介渠道。靠什么竞争,有一种手段是靠高手续费,这是不可持续的,监管也不允许的。

传统中介主要靠情感,熟人、朋友、亲戚等,还要给打折、回扣;其次才是服务,这是传统中介。这种类型的中介目前还能生存,但光靠这个会越来越艰难。

科技型中介大部分是很大的公司,虽是保险中介,但主要靠科技开发,这样的中介首先是创新,包括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随后再找保险公司,依靠技术、服务等发展。

再有一种中介是平台型中介,这也是对整个保险中介行业影响比较大的。首先,这类中介靠流量,客户资源多;其次是信任;第三有场景;第四有技术。

网络平台之发展:将出现一家独大的保险电子商务巨头

我认为,下一步应该关注平台型中介。平台和中介的意思是不太一样的。

中介是替一方当事人寻找交易对手,比如保险代理替保险公司找投保人,保险经纪人替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受益方委托寻找交易方。

交易方和平台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不充分中产生的,平台是发布信息,并且为交易服务,只发布卖家和买家的信息,成交之后提供一些服务。

平台与中介不完全一样,平台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例如滴滴是个平台。对于保险业而言,这些平台为了合法获得手续费,取得保险中介的资格,这样的平台既是保险中介又是商务平台。

现在国内已经有几个大的平台,常说的是BAT,加上京东,组成BATJ,他们兼具了电子商务平台与保险中介的双重身份。

我认为买东西上淘宝,上京东,打车用滴滴,这都是巨头的象征。但保险网站有没有巨头?有没有明显的保险商务平台巨头?我认为目前还没有,但将来会产生巨头,不会出现并驾齐驱的现象。

网络互助:互联网助力平台围城,但不会取代商业保险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