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华夏银行王汉明:金融科技引领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2019-05-11 16:4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王汉明作为一位资深的银行业技术从业者,对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根据华夏银行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截至2018年9月30日,华夏银行的资产总额达2.61万亿元,2018年1-9月的净利润为146.22亿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夏银行确立了整体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银行平台创新双驱动策略,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设了总行端信贷管理系统网贷平台,努力实现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线上化与自动化,并与腾讯、蚂蚁金服、平安普惠等公司合作推出了龙商贷、华夏蚂蚁借呗、普惠龙e贷等金融科技项目。

近日,零壹财经对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王汉明进行了独家专访。他作为一位资深的银行业技术从业者,对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曾在工商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科技部任职,从2013年起,担任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在银行如何利用新技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王汉明

在本次专访中,他分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分享了华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分析了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关系及新金融业态对银行的影响,提出了“银行被管道化的说法有失偏颇,银行的三个基本功能不会改变,但业务模式与服务形态在不断变化之中”、“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应用研发需要以自身为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有所侧重,进一步聚焦场景金融应用与融入生态”等观点。以下为访谈内容: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

零壹财经:请问银行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王汉明:从我的个人理解,银行向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

从银行自身角度看,一是由于息差收窄,银行需要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降低成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并改善服务体验扩大市场来实现利润目标;二是经济周期带来风险增多,需要利用技术与数据增强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减少坏账损失。同时,受资本约束,资产规模增长受限,需要提供有效的拓展资产管理类业务的竞争手段。

从外界因素看,一是数字化是新一代客户的基本需求,尤其是90后与00后,他们会更加喜欢人机交互与智能化服务;二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提高,金融科技公司已全面侵入数字化金融服务市场,特别是普惠金融领域,非金融机构的生态化发展促使银行改进客户服务;同时,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催生了一些新型业态,产业的“互联网+”也呼唤着数字化场景金融服务的转型。

零壹财经:传统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会借鉴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经验吗?

王汉明:互联网银行为数字银行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与范例,传统银行通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看到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潜力。

虽然从体量上来看,互联网银行的规模是非常小的,主要是因为银行经营风险的本质和金融服务的职能,要求银行必须有充足的资本金,保障风险的控制与坏账的可覆盖能力,而互联银行在这方面还比较弱,但是网络银行的数字化经营理念,包括嵌入式服务方式、数据驱动运营方法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设计等,有效地获取了新一代客户的喜爱,对传统银行形成全面的冲击。

可以说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受到了这种强烈刺激的一个普遍反应,银行其实是个数据依赖很强的行业。理论上,在获取数据充分的情况下,一切决策特别是信用判断都应该依赖于数据,因此目前大家普遍认同数据就是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的说法,这一点在互联网银行,得到了初步验证。因此,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可以借鉴他们的实践经验,并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转型方向,以推动银行客户的服务和互动不断演变、进步。

零壹财经:金融科技的发展会使银行被管道化吗?

王汉明:银行被管道化的说法有失偏颇。银行的三个基本功能是资金账户、支付汇兑和借款融资。金融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使银行的三个基本功能丢失,只是原来银行通过自身的渠道来做业务,现在通过外部的渠道来做业务,嵌入到各种服务和场景中,原来有形的渠道变成了无形的渠道,银行服务渗透到了更多平台或生态中。

基本的银行账户管理与融资服务功能是需要有专门牌照的,其实包括支付宝在内的第三方支付的后端账户仍是银行。因此,“银行被管道化“的说法是有失偏颇,不过银行确实有被后台化的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提法,主要是支付宝、微信等移动超级APP的出现,使得客户不愿再打开银行APP了。但随着人脸支付、物联网等的发展,可能以后人们支付也不再需要使用支付宝、微信等App。因此,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只要银行主动作为,创新体验更好的服务,有机会将服务直接送达客户端,因为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仍然存在。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