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企业的CSR机遇
新能源行业拥有与生俱来的环保使命,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对新能源企业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期待。在能源转型日趋深入的大势之下,新能源企业又面临着怎样的CSR机遇,企业又能如何顺势而上,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实现长远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呢?
1
从数量增长到质量跨越,相关方更重视高质量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21世纪方才崛起的新兴产业,中国新能源近十年来的“疯狂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仅在“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就达到168倍之多[3]。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耗总量接近峰值,加上财政补贴的逐渐退出,对高歌猛进的新能源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2018年,中国新能源投资额下滑32%至783亿美元,打破了11年来持续上涨的态势[4]。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行业标准和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分析者认为,新能源行业正在从数量增长进阶到质量跨越的新阶段。
根据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的要求,企业在报告可持续发展绩效时,应将全价值链上对经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纳入管理的范畴。这意味着新能源企业在开展自身业务同时,也要更加对上下游整体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影响采取积极行动,才能真正有效地贡献于国家能源转型的目标,规避监管愈发严格所带来的风险,持续地创造价值。例如在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板的关键原材料“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有害废液,若不正确处理则会造成严重污染。光伏行业一度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致“有毒光伏”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热议话题。去年,光伏补贴正式取消,伴随环境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令不少企业不得不正视供应链上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及时在全价值链布局社会责任,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一同努力的企业,也将在这一转型阵痛期赢得发展的先机。
2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负面新闻也随之频频出现,为这一朝阳行业蒙上了一层阴霾。2016年,某些企业拆卸电池重复申请补贴的“骗补门”事件骗取高达上百亿元补贴金;2018年,1/10的新能源汽车因质量问题被召回,因电池质量造成的起火事件高达40余起;首批动力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潮”,无法得到有效回收处理将引发新一轮环境污染……每一个问题的爆发,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风波,而是反应出了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标准规范滞后或缺失所引致的风险。在政策鼓励、监管宽松的发展环境下,严格自律,坚守合规是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根基,而参与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行业所共同肩负的责任。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续航里程竞赛后,已经有不少新能源车企开始主攻车辆安全性和能耗管理,回应监管和消费者的新期待,树立起了行业新的标杆。除了在行业技术规范层面上的不断升级更新,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相关指标和标准也能够为行业的进一步有序和健康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如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报告标准GRI体系、资本市场的ESG标准等等。对标此类标准,并在行业中进行推动和倡导,不仅能将新能源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纳入国际话语体系,彰显中国本土企业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中的卓越贡献,更有助于全面识别和管理行业共有的潜在风险和机遇,从而为行业在未来中长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国际领先的同行已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雷诺-日产联盟,就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公司对所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其中包括“新增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行业基础议题,在此之上还将SDG目标的要求与企业运营高度相关的议题结合,关注“减少交通事故”、 “改善环境保护技术”、“推动生物多样性”等[5],并设定阶段性目标和按年度披露绩效,为行业树立了履责的高标准。
3
科技向善,为能源可及性提供新思路
中国观察